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寻访红色印记|《挺进报》旧址陈列馆,见证陈然的革命岁月

2021-06-07 20:24:59  来源:重庆日报

“向陈然同志学习,陈然烈士精神永垂不朽。”6月5日,位于南岸区野猫溪正街31号的《挺进报》旧址陈列馆内,来自沙坪坝区的居民刘雯在了解了陈然烈士的事迹和《挺进报》的历史后,激动地在该馆的留言簿上写道。

恰逢周末,该陈列馆内聚集了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他们游览于陈列馆内,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了解陈然与《挺进报》旧址的故事。

那么,这栋两层小楼如何成为《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地?当初在这栋两层小楼里,发生了哪些故事?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这栋小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占地面积212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这里成为中粮公司机器厂的一个修配车间。”南岸区文管所所长叶璐莎介绍,1946年,从河北辗转来到重庆的陈然在家人的安排下,来到中粮公司机器厂工作,这栋小楼就成为了陈然的家。“当时陈然就住在楼上,楼下车间有七八个工人。”叶璐莎说。

“1946年,陈然来到重庆后,先是与蒋一苇、刘熔铸等进步青年创办了一份名为《彷徨》的杂志。这份杂志就是《挺进报》的前身。”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说,但好景不长,1947年3月5日,中共四川省委和《新华日报》的全体人员撤回延安后,陈然等人便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陈然等人选择了原地待命。当年4月,正在中粮公司机器厂工作的陈然收到了一个包裹。“打开包裹之后,陈然发现里面是《群众》周刊香港版和《新华社电讯稿》。这个包裹的到来让陈然等人意识到党组织并没有忘记他们。”王浩表示。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然等人每隔几天就会收到党组织从香港寄来的《新华社电讯稿》,上面报道的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的消息,不仅让陈然等人备受鼓舞,也让他们意识到应该把这些鼓舞人民的消息散发出去。“当年5月,陈然等人就把《新华社电讯稿》摘编刻印成油印小报,在熟悉可靠的同志中传阅,而这份没有名字的油印小报就是日后的《挺进报》。”叶璐莎说。

《挺进报》一经推出,就受到同志们的欢迎。不久,当时的中共重庆市委派彭咏梧与陈然等人联系,决定把《挺进报》作为重庆地下党市委的机关报,陈然等人还购买收音机直接收听延安电台。

“虽然陈然等人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但考虑到当时的革命形势,《挺进报》的印刷还是在秘密进行。”叶璐莎表示,根据陈然的身份,组织上决定让他负责油印,成善谋负责抄收消息。1947年6月,电台特别支部和《挺进报》特别支部同时成立,《挺进报》就在南岸区野猫溪的这栋小楼中悄然诞生了。

自1947年6月,《挺进报》在这里诞生之后,这栋两层小楼就成为了《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地。彼时,每当夜幕降临,陈然就化身为印刷工人,在一楼秘密印刷《挺进报》。“据统计,从1947年6月到1948年4月,22期、数千份《挺进报》经陈然之手,从这栋2层小楼内传递到重庆乃至川东多个地区,甚至一度出现在国民党重庆行辕主任朱绍良的办公桌上,让国民党反动派惶惶不可终日。”王浩说。

1948年4月22日,由于叛徒出卖,在家中赶印《挺进报》的陈然不幸被捕。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敌人押到刑场,英勇就义。

“虽然陈然烈士不幸牺牲,但他所居住过的这栋小楼依然静静地屹立在山腰上,提醒着来往的游客,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叶璐莎说,2010年,南岸区政府完成了《挺进报》旧址内的居民搬迁和复原维修工程,2018年,《挺进报》旧址陈列馆布展完毕,并对外开放。“今年春节以来,来陈列馆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叶璐莎说,特别是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以及《挺进报》的历史将被拍摄成电影的消息传出,来此“打卡”的市民更多了。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将《挺进报》旧址打造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通过完善相关服务,发挥旧址的教育功能,让这里成为党员干部的学习基地,以及青少年的历史课堂。”叶璐莎介绍,他们还将结合旧址临长江,具有可远眺巴渝山水景观的区位优势,将红色革命遗迹与巴渝观景平台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感受红岩精神。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