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构建创新生态 形成更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撑

2021-05-27 14:12:32  来源:重庆日报

主持记者:申晓佳 廖雪梅 向菊梅 张亦筑

访谈嘉宾: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董建国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封毅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姚朝智

市中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王勇德

核心提示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高品质营造创新环境。形成更加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撑,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重庆将如何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做客重报圆桌会进行探讨。

加速汇聚各类创新要素

七方面发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应遵循以科学圈为中心,技术圈、产业圈逐层向外排布的圈层规律,构建链条清晰、功能完备、系统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建国表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遵循以科学圈为中心,技术圈、产业圈逐层向外排布的圈层规律,构建链条清晰、功能完备、系统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使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各个创新主体更加活跃。

董建国认为,下一步,重庆要从七个方面发力:

一是培育大科学装置。要统筹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市内高校优势学科、产业发展需求内涵关联,聚焦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金凤),打造协同开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到2035年,建成投用3-5个大科学装置。

二是培育国家实验室。要以建设国家实验室为目标,结合我市特色优势和科技、产业规划布局,围绕长江生态环境、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领域,组建实验室,以合并重组方式提升现有实验室能级。

三是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要深入谋划开展科教领域国际开放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高端科研机构,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来渝开展合作办学和独立办学,重点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量子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建设研究机构,加快补齐科教创新资源短板。

四是培育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要支持龙头企业在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五是培育大孵化器。要结合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区域和产业功能定位等基础条件,布局建设大孵化器,形成创业创新群聚效应。

六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七是引育科技人才。要构建以青年科技人才为主力、领域完备、梯度有序的人才金字塔。

此外,董建国还表示,综合考虑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发挥重庆比较优势,重庆将选取数字科技、生命科技、材料科技、装备科技、能源科技五个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产业创新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科创中心完整圈层架构,打造上下游联通的创新链条,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在数字科技领域,重庆将加快统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生命科技领域,重庆将开展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瞄准前瞻性、战略性生物产品开发及关键技术研发。

在材料科技领域,推进“纯、高、特、新”先进材料开发,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

在装备科技领域,重庆将聚焦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模式的新型高端装备,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瞄准高端装备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智能工厂发展。

在能源科技领域,重庆将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技术需求,在新能源及能源绿色开采、转化、利用,节能及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开展研究,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在推动科技创新上挑好财政新担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共财政再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市委要求,要统筹财政等各方面政策供给,提高政策精准度、配套性和执行力,确保各项政策见到实效,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共财政再怎么支持都不为过。”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封毅表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财政部门将咬定资金投入和政策供给的目标不转向、不含糊、不放松,挑好财政新担子、发挥好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推动全市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基础研究转换为应用研究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应用研究转换为产业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

推动科技创新,公共财政一直在行动,政府投入一直很舍得。过去五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每年平均增长幅度是12.7%,高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7个百分点,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政府资金占R&D的比重也提高了2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政策的系统集成能力。”封毅说,前不久,重庆立足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等10个方面,发布了科技创新“财金30条”政策。这个30条,强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退出了低效无效的政策、新出了急需补充的政策,目的是把政策的“水”浇透,把资金的“肥”施足,让科技创新拥有更为“滋养”的土壤。

科技创新,需要资金,市里准备拿出多少“真金白银”?他透露了两个数据:一个是500亿元,目前每年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在一起,投入R&D的大数是500亿元;另一个是1200亿元,“十四五”时期全市将新增投入1200亿元,5年总投入大约是3500亿元。

钱从哪里来?封毅介绍,市里已经建起了政府投入是引导、企业投入是主体、金融市场是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每年分别新增投入10亿元和30亿元,五年预计撬动企业投入1000亿元。此外,市级新增财力将向科技创新倾斜,政府过紧日子压减的支出将统筹用于科技创新,政府债券、政府基金等资金将聚焦科技创新。

攻难关、办大事,是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的核心方向。一方面,将着力实施大项目,缓解“卡脖子”。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5年内计划扶持10个左右重大项目,单个项目可以给予最高3亿元支持。另一方面,将着力建设大平台,打造“强引擎”,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高端研发机构。再一方面,将着力引育高层次人才,提高“生产率”,对于急需的顶尖人才及团队,量身定制“一人一团一策”,让科研人员静下心做研究。

为了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重庆将在首尾两端发力:在前端,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集体说了算,必须经过科技咨询委员会论证、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和市委、市政府决定,少一个程序,都不安排资金。在后端,以绩效论英雄,国内同行评价、第三方机构和投资者评价、社会公众评价相结合,不定期评估政策执行情况,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予以支持。

用“好服务”落地落实“好政策”

让税惠红利点燃创新“新引擎”

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助力市场主体在创新路上轻装前行。

“要用税收优惠催化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加速创新步伐,点燃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姚朝智说,重庆税务部门将围绕科技创新全周期,用“好服务”落实落地“好政策”,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助力市场主体在创新路上轻装前行。

针对初创型创新企业,重庆税务部门将持续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落实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标准等普惠性税收优惠。同时,聚焦重点群体创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大政策辅导力度,确保其享受到专门性税收优惠,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催生更大的创新活力。此外,针对新办企业税务部门也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涉税业务套餐服务”“首次申领发票1日办结”“跨区域迁移简事简办”等服务举措,让涉税事项办理更便捷,扶持创新型企业成长发展。

聚焦研发这个关键环节,税收政策从“扩围”和“提率”持续加码,实打实地支持市场主体的研发活动。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经过数次调整,全行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06年的50%提高到目前的75%,特别是制造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由75%再提高到100%,鼓励研发的政策导向更明确、更精准、更有力。为此,重庆税务部门将对科技创新主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行台账管理,落实好定人、定岗管理服务制度,确保税收政策直达快享,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其加大研发投入的底气和信心。

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方面,重庆税务部门将精准落实好技术转让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税收服务机制,对创新型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通过税收大数据牵线搭桥,助力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形成“创新—成果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仅仅聚焦落实好科技创新全周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将持续降低税收领域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姚朝智表示,重庆税务部门将通过列名清单管理,在“一表集成”申报辅助系统里设置标注,在企业纳税申报时,系统自动判定、自动提醒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应享尽享。继续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资料备案改备查范围,让市场主体在税收优惠享受过程中,无须提交材料、无须申请、无须备案,自行申报即可便捷享受。持续优化税收执法方式,推行包容审慎的税收监管,落实“首违不罚”清单制度,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积极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

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有效推动全院创新能力跃升。

“市中药研究院是一所建院九十余年的‘老店’,不仅成功研发‘天府可乐’,还是青蒿素全国大攻关的重要成员之一。”市中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勇德说,重庆直辖时,原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分拆成渝两地,科研人员不断流失、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让市中药研究院一度陷入发展窘境。

如何让老树发新芽,让偏处南山之巅的传统科研院所发展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市中药研究院立足“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集聚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高端人才聚集方面,2020年,市中药研究院成功引进岐黄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行业知名专家8名,规模性全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实现了博士人才倍增,全院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人才数量达到职工总人数的47%。

在人才梯队构建方面,积极开展“师带徒”工作,柔性引进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通过项目研究、学术活动等形式带教青年科研骨干,进一步构建形成“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青年科研骨干”的人才梯队。

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市中药研究院与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由相关高校帮助该院职工提升学历及科研能力,联合培养一批博士、博士后,同时依托该院成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本、硕、博学生。

王勇德表示,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未来5年,市中药研究院将围绕科技人才引进培育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资源争取和开放合作,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有效推动全院创新能力跃升,打造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一是抓好骨干培养,打造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遴选一批45岁以下博士等青年科技人员,采取“一人一策”,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配备指导专家,配套科研项目,促使青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骨干。

二是扩大科研自主,聚集创新资源为创新人才服务。聚焦重庆中药产业“渝十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不以“帽子”、职称、论文等设门槛,鼓励科研人员自建团队、自定路线,同时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容错机制。

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体系。对新引进博士研究生,实施“3+2”考核机制,即以5年为周期,采取个人年度考核、培养计划考核和科研项目考核相结合,前3年进行阶段考核,后2年进行终期考核,给予青年人才一定的成长期。同时,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采取科研量化计分奖、专项工作奖以及科研绩效奖等形式,向创新团队和青年骨干倾斜。

四是坚持成果导向,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种类成果,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才把论文写在田间、把技术用于产业。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