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棚户区改造后的长江村片区居民楼。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5月12日电(韩梦霖)今年2月,南岸区铜元局街道双峰山社区居民李富芳搬回住了几十年的“新”家。
“我在长江村住了三十多年,前几年实在忍受不了脏乱差的环境,就只能在外租房子住。”李富芳说。
长江村片区位于南岸区铜元局,主要为原长江电工厂职工家属区,共有房屋16栋、5.7万平方米,涉及居民591户。虽然地处城市中心,但由于房屋大多建成于上世纪50-70年代,建筑结构老化、外立面破损、屋面渗漏、管线杂乱、排水堵塞、污水横流、违章搭建、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片区脏乱差的状况与南坪商圈和周边新建小区也极不协调。
“前几年这里的房屋又破又旧,环境脏乱差,不少住户都搬走在外租房度日。”李富芳回忆说。
2019年9月,南岸区将长江村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由于该项目中有一定的工业文化遗存,不宜搞“大拆大建”,为此改造计划主要通过修缮加固房屋、拆除违章搭建、加建住户厕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空间改造、增设儿童设施和健身器材等,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和小区环境。
2020年12月,长江村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工,小区房屋安全隐患得到排除,配套设施也得到较大改善。走进现在的长江村,安全整洁的房屋、平坦整齐的路面、精心栽植的绿化,使整个片区充满了活力,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文化长廊和广场上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改造后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房子外面还给我们搭起了花架养花,感觉自己像搬进了新房。”以前“脏乱差”的棚户区“重获新生”,让李富芳找回了久违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江村片区在棚改中植入了许多铜元局的历史文化元素。新华网 韩梦霖 摄
在长江村片区棚户区改造中,还特别注意延续和保护街巷的历史肌理和城市文脉,修建了反映长江电工厂百年历史的文化长廊和文化广场。同时在小区道路、房屋的外立面植入铜元局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打造复古版“铜元局记忆”。
长江村项目是近年来重庆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量力而行,在政府债务可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居住条件改善、城市有机更新、城市文脉传承等因素,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将改造思路从“拆改留”到“留改拆”转变。除对危房集中的棚户区实施成片拆除外,对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配套设施落后的棚户区,一般采取修缮加固及改扩建的方式实施改造,保障房屋使用安全,完善房屋配套设施;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棚户区,通过“保留-改造-提升”的方式,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肌理和空间尺度,提升人文内涵,打造具有城市记忆的风景线。
据介绍,渝中区山城巷、南岸区长江村、永川区三河汇碧、南川区东街等棚改项目,通过棚改修葺一新,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还成为了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实现了民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2018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修缮加固及改扩建类棚户区1.4万户,惠及群众近5万人。
2021年全市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2万户,长嘉汇大景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半岛、井双片区等重点区域的棚改项目正加快攻坚推进。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的棚改工作将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和住房条件改善为目标,重点解决好危房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确保“危房不住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