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从云贵高原到江南水乡,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合力唱响新的长江之歌。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华龙网、东方网、中国江苏网、浙江在线、中安在线、大江网、湖北日报、红网、四川新闻网、云南网、多彩贵州网等携手合作,推出“一江碧水向东流——共舞长江经济带 构建绿色生态廊道”联动报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6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 佘振芳 记者 李华侨 邱小雅 周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5年前,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治理开出了治本良方。中华民族母亲河从此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路。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是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
5年来,重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优先项”,进一步加大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探索出一条颇具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路径。
01
代表委员谈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党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全国人大代表、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
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
推动长江沿岸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党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认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是国家重大需求。
“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面临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多重压力,农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谢德体调研发现,如何创新科技和政策保障机制,促使长江经济带农业从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代价的发展方式,向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迫切需求。
在谢德体看来,通过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为此,谢德体建议从五个方面来推动,包括打造绿色产地环境、构建绿色作物生产技术体系、推行绿色种养循环技术、加大绿色投入品数量、促进绿色乡村发展。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谢德体说,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
加大对长江面源污染整治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所在的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就坐落在长江环绕的小山坡上。
刘家奇发现,每到春季,长江三峡库区逐渐泄水降至160米水位时,正值沿岸老百姓春播玉米等农作物的黄金季节,又恰逢库区“消落区”裸露闲置的时期,沿岸百姓习惯于在“消落区”种植玉米,并进行常规性的施肥、喷农药管理。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通过土壤渗入长江流域,也加重了对长江库区水体的污染。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涉农种养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导致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涉农加工企业废渣废水、禽畜粪便、农用薄膜、农药肥料等废弃物,还有少数偷排、乱弃、乱倒的不良现象发生,对长江库区水体的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
对此,刘家奇建议,加大长江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掀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热潮;继续开展库区“三乱”整治专项行动,有效遏制和打击破坏长江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法行为;尽快研究培育适宜在长江库区“消落区”种植生长的耐淹乔木水生植物,保护库区水土流失;加大对库区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切实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
深入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表示,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与三峡库区,重庆压力巨大又责无旁贷。
结合本职工作,余国东表示,首先要保护好三峡库区,解决好水环境的治理问题,让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才能支撑未来对长江保护的要求。
“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对长江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余国东表示,2021年,重庆生态环境局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将按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加快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确保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深入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协同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共同推进跨界水体污染治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余国东聚焦长江船舶污染治理问题,建议从法律层面,让长江上游的船舶实行零排放,全部船舶的污染物上岸处理,不再直排进长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首先是要有保护。”余国东表示,重庆要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才能支撑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如果我们生态屏障建立不起来,所有一切的绿色发展可能都没有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张洪:
吸纳社区群众成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管护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多年来持续关注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问题。
张洪表示,近年来,重庆积极探索消落区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建立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和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三峡消落带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质量显著下降、景观破碎化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等。
“三峡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技术难度极大,历来被称之为世界级难题。”对此,张洪建议,可以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专门法规,形成部门工作合力;组织开展国家层面消落带修复治理科技攻关研究,成立国家级三峡库区消落带修复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并明确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模式、保护对策、监测评价体系、响应与演替机理以及生态修复治理效应等。
张洪说,要切实加大消落带修复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消落带修复治理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及三峡后续项目等,充分吸纳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消落带动态监测与评价工作,就库区消落带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预测预警与调控系统。
张洪表示,还应大力创新三峡库区消落带管理技术和管理机制,比如使用3S和无人机技术,设立“河长制”,充分吸纳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消落带管护员”聘用制度,对修复治理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02
重庆在行动
一江碧水,滚滚东流。重庆,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日趋形成。
》》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近年来,重庆加强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于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连续展开固体废物点位和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以及河道“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促进河流休养生息,维护河流生态功能。
目前,重庆已全面完成461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的整治任务,其中拆除取缔134个项目,采取整改补救措施105个项目。累计腾退岸线长度约17公里,规范整改占用岸线长度约34.5公里,河道岸线复绿约19.5公顷,长江岸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18年起,重庆严格执行“生态开采”模式,在区县探索建立砂石集散加工交易中心,改变砂石沿江河堆放,造成环境污染的现状。通过严格执行长江采砂规划和重要河道采砂规划,实现了采砂总量与许可采区双控制。到2020年底,重庆累计出动执法船艇1047艘次,出动执法车8768车次,查处违法违规采砂181次,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406.2万元。
2019年,重庆发出第1号总河长令,有效遏制了污水偷排乱排行为,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2020年,重庆第2号总河长令把重点放在了污水乱排、岸线乱占和河道乱建上。到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重庆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重庆10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消除长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达到达100%。
随着《重庆市河长制条例》、长江保护法相继实施,重庆正全面抓紧落细落实,持续改善河道治理面貌,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将用10年时间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据了解,2018—2020年,重庆实施三年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营造林1717万亩,超额完成1700万亩营造林目标。
到2020年,重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6494万亩、52.5%和2.41亿立方米,比2015年分别增加883万亩、7.1个百分点和0.36亿立方米,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今年初,重庆出台《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拟从今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开展营造林315万亩,涉及“一区两群”28个区县。
其规划目标,将解决长江等大江大河重庆段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重点是进一步恢复长江重庆段两岸森林植被,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2020年,重庆已安排落实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800万元的启动资金,重点推进落实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涪陵6个区县10万亩的试点示范建设任务。今年,重庆将实施30万亩建设任务。
力争到2030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49.2%提升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