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这里有很大一片竹子,故取名竹园坪,是奉节县竹园镇政府所在地。
2002年,跃升重庆市20个历史文化古镇、百强经济镇之一。石龙街、上辕门、下辕门... ...老街古旧名居相互毗连。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彭咏梧烈士曾在这里留下故事,亦成为革命教育圣地。
竹园场镇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红色热土上演脱贫攻坚大戏。干部群众发扬“流血流泪不留憾、任劳任怨不认输”的精神,演绎了呼天抢地、顺天应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感天动地、欢天喜地的脱贫攻坚历程。
“住”上开新篇
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特色生态观光园应运而生,一幅幅美丽新村画卷徐徐展开。五龙村幅员面积10.4平方公里,743户2299人,其中贫困户136户462人,资源匮乏、交通闭塞,主导产业难以培育,劳动人口大量外出,脱贫致富难度较大。
“燕子岩”硬化路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2016年以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市级集中安置示范点,完善基础配套,强化后续扶持,搬迁户迎来新机、焕发新生。
五龙村市级集中安置示范点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但在当初并非一帆风顺。部分群众“故土难离”,通过“干部走访”,多次召开群众院坝会,当面讨论房屋设计图、房屋分配方案、房款支付方式,明确面积、负债不超标,房屋产权、后续保障等要求,分户核算购房总成本和政策性补助资金,及时签订三方委托代建协议,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共同庆祝搬进新家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成立3支搬家队,落实“一对一”搬家责任人;从产业、就业上着手,每户安排0.1亩菜园地,启动复垦项目,拆旧与交房同步;试点农村“三变改革”,对土地、山林、农房、水利设施、集体资产进行确权颁证,动员搬迁户将闲置资金、土地等入股到村集体企业或农业企业,实行入股分红,保障利益联结100%。五龙市级示范集中安置点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同时配套完善污水处理厂、公共服务设施及后续产业和就业。46户209人在2018年12月31日前全部搬迁入住。
院坝会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2016年以来,总投资280万元,还建成华吉、九龙、亭子、丰竹、龙潭、百步等7个微型安置点建设,建筑面积3340平方米,共安置64户148人。全镇累计改造危房992户,改造总面积约98216㎡,补助资金1486.5万元;“三改”454户,补助资金143.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413户1470人,补助资金1557.6万元。
竹园镇新貌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新修泥结石路560余公里,硬化公路150余公里、人行便道300余公里;竹园场镇不仅“白改黑”,而且完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高低压线路升级改造等市政功能;新建、改建18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改扩建讲习所18个;新建文化体育广场、文化体育活动室20000平方米,改扩建文化广场6个,增加健身器材150余套。
义和村便民服务中心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建成“一家四园”。譬如草坪村集体经营一家400平方米农家乐,配套建设一个30亩葡萄采摘园、35亩荷花园、100亩中药材观光园、25亩垂钓园,安置点居民优先利用土地入股和务工,其中10%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
垂钓园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同时狠抓文旅融合,让乡村旅游魅力无限。采取折资入股、资产运营、服务创收等多种方式,让沉睡“三资”活起来,投入300万元资金及500亩土地,用于红心苹果“8.31纪念”农业采摘观光园、回龙观农家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6个扶贫车间,采取“车间务工与送活上门相结合”,为400余名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扶贫车间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还采取“自主创业+扶贫车间+基地务工+公益性岗位”,48名群众“从麻将桌到车间里,在场镇上游荡到产业园务工”,有效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等问题,激发其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发展脆李、中药材、烟叶、花椒等2万余亩,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农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以打造特色脆李小镇为基础,通过“规模化种植、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营销”模式,做靓“竹园脆李”品牌,发展脆李1.1万亩,开发脆李酒制作,推动产业发展接二连三,举办“春赏李花、品李酒,夏摘脆李、住农家”系列活动,“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果蔬基地+采摘体验”,促进果园变乐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
回龙观休闲度假农家乐 图:竹园镇政府提供
王家坪休闲农业园、华吉水果采摘园、草坪村生态观光园、五龙村生态游乐园等乡村旅游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受益,基本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标。(奉节县攻坚办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