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建成石龙大兴、接龙柴坝等38个各具特色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项目区年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平均亩产提高100千克,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全区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5%以上,机耕率达98.9%;南泉樵坪山樵坪米、二圣天坪山“天坪稻鳅米”“巴南银针”“定心绿茶”、上田红柠檬、接龙蜜柚……巴南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特色粮油产业、茶叶产业和精品果蔬三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全区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 图为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 (巴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农业科技赋能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巴南区二圣镇中坪村书记赵林还记得,镇上的土地治理工程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还没结束,他的电话就被打“爆”了,“都是想流转土地的,几十年无人过问的山地一下成了‘香饽饽’。”赵林说。
赵林见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丘陵山区的二圣镇带来的巨大变化。据他介绍,以前这山地土层厚薄参差不齐、肥力较弱,田间设施基本没有,地块碎片化严重,想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但由于土地产能低下,田间基础设施薄弱,只能望地兴叹。这种情况在巴南具有一定代表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巴南区的多数耕地质量偏低。
如何突破困局?巴南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巴南区积极探索以农田项目区为平台,坚持“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导向,从科技集成应用方向突破,集中布局、规模治理,统筹使用农田建设资金与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农村道路等支农资金,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2015年,巴南区作为全市丘陵山区宜机化整理整治试点区域,把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作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首要突破口,不断探索丘陵山区集中连片开发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方法,为西南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技术通则制订奠定了雏形;巴南区农业科研项目“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的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巴南区结合区情和生产发展需要开发良种,研发和推广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培育的“巴渝特早”茶被认定为国家茶树品种;“巴渝特早”茶配套技术、“蔬菜嫁接栽培技术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 “乌皮樱桃良种培育与良法配套技术创新”等科技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级和市级奖项。
在项目区推广作物绿肥间作种植,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用地与养地的更好结合。2020年,巴南区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土壤改良工程加强土壤培肥,宜机化整治区按每亩200千克标准有机肥进行增施。此外,巴南区高度重视地力监测工作,2020年全区新建7个耕地质量监测点,为实行农田养分优化管理、化肥零增长行动、耕地地力建设、中低产田土改良、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巴南区坚持以农田建设项目为引领,积极开展对稻田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单一的水稻种植生产变为生态综合种养。巴南区打造的多品种种养殖生产和多季轮作的生态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对稻田进行综合改造,在稻田开挖不超过10%的鱼(鳅)沟、鱼凼或田边增设鸭棚等,以及对进排水渠田埂内侧进行加固、硬化,完善排灌系统,为进行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生产打下基础。目前,巴南区推广“稻+鳅”、“稻+鸭”、“稻+鱼+菇(油菜、洋芋)”为主的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生产2万亩,项目区从水稻亩均产值1400元提升至多品种的种养殖亩均产值8500元,项目区群众增收提高了6倍。
▲ 图为巴南区木洞庙垭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巴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孵化”特色基地 聚力打造三大支柱产业
石滩大米获得全国十六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一大批水稻种植大户相继涌现;规模达4万亩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发展方兴未艾;二圣梨、晚熟柑橘、大红大粉果番茄、秋实一号甘蓝等名优果蔬走销市场……一系列现代农业项目在巴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巴南区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和环境优势,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项目配套建设到哪里”的思路,巴南综合运用农田项目的农业措施、水利措施、科技措施等,多渠道提高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扶持壮大区内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十二五”以来,巴南区累计投入资金36352.19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1.7949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4.53万亩。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巴南已形成特色粮油、精品果蔬、“巴南银针”茶叶三大产业特色产业群,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南泉樵坪山樵坪米、二圣天坪山“天坪稻鳅米”、天星寺“天景坪米”和石滩镇地理标识“石滩大米”等优良粮油基地迅速崛起;巴南区现已打造了以二圣镇白象山、天坪山和圣灯山镇石岭山等规模化茶叶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农业部二圣茶叶标准园”,带动全区茶叶产业发展;结合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特点,大力发展梨、桃、李、柚、晚熟柑橘等的品种的水果种植,结合地域气候特点,推广黑长茄、春帅丝瓜、大红大粉果番茄、秋实一号甘蓝等新品种20多个优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普及应用。
“在农田建设项目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了各方面建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巴南区农委负责人说。
在天星寺镇芙蓉村,记者看到昔日低产田如今变成了稻香鱼跃的生态田,瘠薄坡耕地变成了花果山,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成立了合作经济联合社,村里56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土地利用率提高40%,亩产收入增加6000元。” 天星寺镇芙蓉村村民黄军说。在芙蓉村的示范下,目前,天星寺镇共成立16家专业合作社,集中利用土地4000余亩。
巴南区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圣茶业公司走“公司+基地+茶叶专业合作社+专业营销”的产业化经营道路,示范带动3000户农户种植茶叶12000余亩,种植农户户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为促进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产融合 做好都市农业大文章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把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巴南区“农商旅文”融合发展风生水起。
在“万亩梨园”“万亩茶园”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二圣镇建成云林天乡、天坪梨园、定心茶园景区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粮油、蔬菜、家禽、精品水果等旅游后备箱产品,带动农副产品量价齐升。
潘仁胜是巴南区二圣镇天坪山村民,以前在外地做生意。2013年,他率先在当地建起了农家乐,大受游客欢迎。尤其到了春茶采摘时节和梨子成熟时节,游客既可以体验采摘茶叶、梨子,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菜,累了有客房休息,离开时还能带上一些土特产。潘仁胜的农家乐节假日最多一天接待游客100多位,加上种梨子,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二圣镇集体村入选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特色民居村。在二圣镇集体村,常年在村务工和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达1800余人,人年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而在10多年前,村里当时还是常驻人口不足千人、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留守村”。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彰显田园魅力。巴南区注重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农业产业、生态环境结合,实现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统一,拓展都市农业发展新天地。截至目前,巴南区建成各具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个;农旅融合国家级4A景区4个、国家级3A级2个,拥有星级条件以上农家乐90家。巴南“定心茶园”入选全国最美35座茶园,定心茶园茶文化之旅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2019年,巴南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经营性收入达到38.61亿元,增长24.5%。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徐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