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稳定提升农业综合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是全国丘陵山区的一个典型缩影。高标准农田建设呈现起步早、覆盖广、成效突出等特点。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六山三丘一分地(坝)”的独特丘陵山地资源禀赋,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丘陵山区特点、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也是唯一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必须探索一条符合丘陵山区特点、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重庆市围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两区一园”和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以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导向,按照田、土、水、路、林综合治理的思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6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135万亩,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展宏图,谋新篇,重庆干部群众阔步迈进“十四五”新征程,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奋力绘就高标准农田建设事业新篇章。
▲ 图为江津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机械化作业现场 (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一、统筹编好一个规划
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优化项目布局,合理安排优先时序,及时启动修编市、区(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5年)。
(一)统筹确定重点区域。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优先安排划入“两区”的耕地,优先配套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5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区500万亩。2019年在“两区”范围内共安排建设137万亩,占任务总量的92%;2020年在“两区”范围内共安排建设155万亩,占任务总量的94%。
(二)搞好相关规划衔接。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与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农田水利、乡村产业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统筹谋划、同步推进。
(三)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把规划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解、项目安排、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切实增强规划的连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 北碚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七化”整治后面貌一新 (北碚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二、着力补齐两块短板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是制约重庆农业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必须加快补齐这两块短板,这也是全市高标准农田“七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一)加大农田宜机化改造力度。坚持农田宜机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制度化、标准化。大力实施“小改大、坡改缓”工程,加快整治“巴掌田”“鸡窝地”,整村整乡推进农田宜机化整治示范区建设,建设适宜农机耕种的高标准农田。全市15个万亩级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30万亩,到2025年,将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1000万亩。
(二)加大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有近一半的农田缺乏灌溉设施,“望天田”大范围存在,71%的农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为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加快实施重点水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35座水库;着力加强排灌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农田防汛抗旱设施,搞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扎实开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 图为秀山县清溪镇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秀山县农业农村委供图)
三、扎实做好三个结合
高标准农田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发展乡村产业打基础、搭平台。因此,做好“结合”的文章,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实施“十百千”工程,倒逼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体系等现代要素引入乡村,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
(二)与农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现有粮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率,为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造条件,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三)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一家一户想干又干不了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提高小农生产与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对接打下基础。
▲ 图为大足区铁山镇稻虾基地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四、突出强化四个重点
(一)加大资金投入。全市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财政资金、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收益投入为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为辅,足额保障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采取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市级财政足额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计提用于农田水利建设。2016—2019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96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69亿元,占72%;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收益20亿元,占21%;世行、亚行融资6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亿元。
(二)强化制度支撑。近年来,先后制定了《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DB50/T 761-2017)》《重庆市高标准农田预算编制规定》《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初步设计编制指南》等技术标准,出台了《重庆市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重庆市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细则(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还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0〕27号),为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制度支撑。
(三)加强耕地保护。加快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组织编制市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规划,将监测点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2019年新建监测点20个, 2020年建设市级长期监测点约285个。围绕耕地质量提升,集成推广土壤改良、酸化治理修复等相关技术。制定《酸化土壤改良技术规范》,积极落实《重庆市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此外,通过全面开展调查评价,形成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报告,全市耕地质量比上年度增加了0.14个等级。
(四)强化示范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以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导向,在“一圈两群”10个区县,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基础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计划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市、区(县)每年投入1000万元,通过三年持续投入建设,建成基础设施与产业特色、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更好地发挥基础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探索新路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开拓创新、主动作为,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山地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