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党政机关互动频繁,两次以视频联线的方式举行党政联席会议,协同推出95个川渝通办事项,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那么,一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到底取得哪些具体成绩?今后又将如何进一步”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1月21日,重庆专门举行市两会专题“云”记者会,代表、委员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言献策,且跟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一起走进“云上”现场,听听他们的“声音”。
嘉宾:重庆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声音: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作为成渝两地合作的“桥头堡”、“双城经济圈”的“主战场”,荣昌坚持在全局中谋好篇、在一域中布好局、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33项事关荣昌重大事项已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渝西川南综合物流园等4个荣昌重大项目纳入川渝共同实施,与毗邻地区达成合作事项97项,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全面开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顺利推进。
曹清尧介绍,“十三五”时期,荣昌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荣昌货运机场写入市委全会《决定》,2020年GDP达到702亿元,2019年、2020年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全市区县第一。招商总额2982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3家,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入选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各项事业发展跻身全市第一方阵,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曹清尧表示,“十四五”时期是荣昌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关键五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论述和对重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担当起“桥头堡”“主战场”的使命和职责,牢牢扭住“双城经济圈”这个“纲”,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理念,切实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一切工作的主线,坚持“一手抓壮大自身实力、一手抓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产业经济新高地、开放融合新格局、绿色宜居新家园,扎实有效推动《规划纲要》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创新发展新平台要实现重大突破。创新是荣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到2025年,荣昌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区创新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研发中心,为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经济新高地要取得重大进展。产业是发展的保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振兴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到2025年,荣昌以消费品、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为主体的“6+1”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四篇文章”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猪产业数字经济成为全国示范;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个百亿级支柱产业、一批十亿级龙头企业在荣昌大地涌现,荣昌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全区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开放融合新格局要展现更大作为。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到2025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多层次交通网络初步建成,互联互通更加便捷,“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更加完善,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更加顺畅;成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全区对外开放平台影响力更大、竞争力更强。
绿色宜居新家园要变得更加美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们的不懈奋斗目标。到2025年,荣昌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安全更有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稳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一城多星”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达到60平方公里、60万人口。
嘉宾: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教授王林
声音:加强区域协作共同建好“经济圈”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及川渝党委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王林建议加大机场群协同力度,打造航空川渝或成渝品牌。一是将成都机场与重庆机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枢纽机场”进行打造;二是展示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共谋协同利益,共树成渝品牌;三是协商确定成渝共建共有共享共治成渝机场的协同机制;四是将成渝机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机场,打造成渝腹地的临空都市圈,带动塌陷的成渝腹地崛起;五是协同规划布局,统筹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航空网络布局。
成渝是离环印度洋地区最近的2个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坐拥西部最大的内河港口群和机场群。打造“成渝自由贸易港”,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源,更是连接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对此,王林建议:
加紧申报“成渝自由贸易港”。按照内陆自由贸易港要求,筹备申报建设“成渝自由贸易港”,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助推器,推动重庆成为联通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促进创新与创业、物流与金融、国内与国外等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水平的双循环。
推动四川自贸区与重庆自贸区融合发展。通过联合申报、建设、运营成渝自由贸易港,促进两自贸区的融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互补。
谋划长江上游相关省市协同建设“成渝自由贸易港”。联动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建构以成渝自由贸易港为中心的铁公水空及管路、网络等的互联互通设施,将其港打造成为重要的“人物资信”中转集分拨中心。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分成等,吸引周边省市利用其进出口货物,提升规模效应,降低同质化竞争。
多方向协同联动,提升成渝国内国际影响力。通过实现大宗货物的中转集运分拨,形成重要的物流中心,获得重要信息流及资金流,形成中心度高的节点,辐射中亚、欧洲与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涵盖非洲、中东),提升成渝自由贸易港的物流汇聚能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畅通。
加强金融服务,提升物流整合功能,促进双循环协同。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监管,实现资金进出、贸易结算、汇兑等自由和发达的金融服务等,提供买方信贷、项目融资、杠杆收购、资金结算等服务,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协同发展,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另外,他还建议建议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足球联赛,打造与欧洲五大联赛比肩的金牌球市品牌,设计政府足球发展引导基金,引进足球管理人才、教练及足球队员,建立足球培训人才梯队, 发展足球教育、体育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等。成熟以后可逐步拓展到周边与西部地区,形成中国西部十省区市的足球超级联赛。借鉴苏沪鲁经验,筹建“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不设围墙,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创新人才、思想、资本等共同参与创新,分享智慧,共享成果,立足促成“三大转化”(科学与科技、研究与转化、创新与创业的转化),贯通创新与创业链条,打造“两座桥梁”--大学(科学院)与工业界的桥梁、搭建全球创新资源与工业的桥梁,构建促进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
嘉宾:重庆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
声音:唱好“双城记” 建好大交通 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许仁安表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年来,重庆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川渝交通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硕果累累。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厅局级定期沟通磋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难题,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及普通公路、内河水运、运输服务、智慧交通、执法管理和万达开交通融合发展等“1+6”框架合作协议,先后签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2020年、2021年重点任务,川渝交通深化合作进入新境界。
争取国家支持有力,持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取得积极成效,包含成渝中线、渝宜等高铁以及机场建设、成渝等高速加宽和嘉陵江、乌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通盘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高位推动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部市联动、省市合作,共同研究谋划并争取交通运输部尽快编制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助推区域交通高质量发展。
交通强国成渝试点全面启动。在双方的合力推动下,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重庆、四川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重庆市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重点围绕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运输服务便捷高效、建立健全协同一体化管理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区域交通一体发展中当好先行、做好示范。
许仁安介绍,2020年,重庆市政府印发实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是重庆公开发布的首个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头、起好歩,交通建设再次提速。
铁路,成渝高铁提质改造完成、成为西南地区首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实现成渝间1小时公交化互通,成渝中线高铁取得积极进展,成达万高铁、渝万高铁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其中高铁达到492公里,“一枢纽十干线”铁路网络全面形成,加速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高速公路,渝武扩能、铜梁至安岳、江津至泸州北线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永川至泸州重庆段、渝广支线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通车里程达到3400公里,开展前期工作超1300公里,在建和建成规模近4900公里,“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路网密度位居西部前列。
水运,三级及以上航道实际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长江上游地区三级航道总里程的75%,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吞吐量双双突破2亿吨大关,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步建成。
民航,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开工建设,武隆仙女山机场建成投用,“一大四小”运输机场格局全面形成,全市年旅客吞吐量保持全国前10强、首次位居全球前50强,进入全球最繁忙机场行列。
运输服务,川渝两地开启国内首次“铁江联运一单制”试点、开通5条跨省城际公交和嘉陵江川渝段集装箱班轮,成渝两地实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
下一步,重庆将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紧扣 “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以构建4个“1小时交通圈”为路径,谋划推动一批高速铁路、省际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跨省项目,实现成渝双核超大特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都市圈1小时通勤。以推动“3个一体化”为主线,加快推动交通规划、运输服务、治理体系一体化,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重点推进:
加快推进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1+6”合作协议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落地落实,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密集对接国家有关部委,争取交通运输部尽快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精准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共同争取纳入国家规划。
加快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加快建设重庆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加快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建立成渝两地机场群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辐射全球的航空网。有序推进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完善民用运输机场体系规划布局,积极推进潼南、开州、石柱、忠县、酉阳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建立以运输机场为主骨架,各类通用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
加快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全力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推进成渝中线、渝西等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渝昆、渝湘、渝万等在建高铁项目,加快构建多向出渝高铁大通道,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缩短成渝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基本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加快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加宽、渝遂高速北碚至铜梁至潼南段加宽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足至内江、江津至泸州北线、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现川渝毗邻一小时通达。完善毗邻地区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络,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补充、农村公路为微循环的公路体系,推动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构建层次分明、畅通高效的“一干两支六线”航道体系,提升长江上游航道整体通行能力和支流航道通达深度,共同呼吁国家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加快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共同推进嘉陵江、涪江、渠江高等级航道建设,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干支航道网络,提升支流对干流货物运输贡献率。加强港口分工协作,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三核心五重点八支点”现代化港口集群,谋划布局西部无水港体系,完善以港口、物流园区等为节点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间运输和水水中转发展,构建运转高效的江海联运系统。
加快推进客货运输服务一体化。按照东向拓展、西向提质、南向共建、北向挖潜的思路,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满俄”班列作用,开通重庆主城-成都城际货运专线、集装箱货运班车,推进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和衔接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提升内陆开放水平。进一步增开川渝跨省城际公交,推动“一卡通”优惠政策互惠、汽车客运联网售票,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和客运“一票制”,提升通勤化水平。加强川渝数据共享,共同打造智慧交通,提升群众出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