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2019年度连续三年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2018、2019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被评为“好”,2019年度乡村振兴考核等次为优秀。2019年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重庆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区。
2020年,梁平区成功入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县”,获批第九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5个村被授予“重庆市第二批美丽宜居乡村”称号,金带街道双桂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获批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县……种种成绩彰显了梁平区乡村发展的辉煌历程。
梁平区2020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72亿元,同比增长5%,列渝东北第2位,并列全市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5元,同比增长8.9%,列渝东北第2位,列全市第2位。全区逐步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有力促进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推动梁平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争当全国先进。
▲ 高山移民搬迁集中居住点竹山镇猎神村。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小康,目标所在。梁平区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优先任务,把全区10个市级贫困村、6个相对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统筹推进,在享受其他政策的同时,分别给予每个市级贫困村100万元、相对贫困村50万元的项目资金,确保其稳定高质量脱贫不返贫。
近年来,梁平区坚定不移贯彻精准方略,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健康扶贫、住房保障、饮水安全保障政策精准到户到人,93663名适龄儿童无人失学辍学,建卡贫困户100%参保、100%资助、100%享受医保待遇,建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核验率100%,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5.4%。
富民特色产业,是梁平区稳定脱贫的“压舱石”、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在探索脱贫路径上,梁平区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增收致富的根本,健全完善“3+3+X”扶贫产业体系,即大力发展“粮猪菜”三大保供产业,提质增效“柚竹渔”三大特色效益产业,扶持贫困村、贫困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增收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增收项目,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 来夫子电商产业园梁平特色馆。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四好农村路”在全市率先实现行政村通客率、行政组通达率100%,全区入户便道通达率95%,连接城乡的“二环路”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公路……
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梁平区不仅打通了多条乡镇与乡镇之间的断头路,还建成了全长91公里、途经9个乡镇33个行政村、受益人口约全区三分之一、辐射范围内GDP超过全区三分之一的“二环路”,交通网络结构不断改善,全区“四高三铁两环七射多联”的交通格局进一步加快构建。
一直以来,梁平区结合“四好农村路”要求,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出行难”、交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通农村经济发展交通瓶颈,促使“四好农村路”延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带”,切切实实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不仅如此,全区4G信号的覆盖率100%,场镇天然气覆盖率100%,电网升级改造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农村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快了该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让乡村建设大放异彩。
梁平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五沿带动、区域整治”工程,“6+3”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全区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已达到100%,农村垃圾有效治理覆盖率达96.21%;进一步完善乡镇污水管网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动旧房整治提升和村庄照明工程。乡村小微湿地获全国景观领域最高荣誉——艾景奖,万石耕春和百年李子园上榜“2019年重庆十大最美乡村”。
梁平区以“四好农村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发展契机,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谱写着乡村发展的华丽新篇章。
▲ 仁贤镇村干部进家入户召开院坝会,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着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2017年,梁平区被纳入全国首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区县,全区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推进乡村民宿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了以35万亩竹林构成的生态康养旅游;张鸭子生产车间为主的工业旅游;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等的文化旅游;以山水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依托的农业旅游等项目。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2020年礼让镇川西村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竹山镇猎神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金带街道滑石村、合兴街道龙滩村成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那么,梁平区如何推进乡村旅游,丰富乡村经济?
推进农产品量质提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主动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生猪产能恢复增长,总投资45亿元的200万头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东方希望屏锦5000头种繁场,蔬菜种植面积达30.02万亩,产量60.9万吨。培育“三品一标一产地”农产品246个。
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依托百年张鸭子、奇爽食品等,发展加工、研发、电商等产业,做优绿色食品产业,打造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高地。百年张鸭子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电商主体突破4100个。
推进乡村民宿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百里竹海、双桂田园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积极发展民宿经济,重庆数谷农场、中华·梁平柚海、万石耕春、川西渔村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升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业态。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等新型经济业态,并日益成为兴村富民的乡村重要产业。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如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梁平区通过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等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探索农村“三变”改革。选取合兴镇龙滩村、曲水镇聚宝村、竹山镇猎神村等17个村开展试点,创新集体资源合理定价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打通资源流通渠道,参与改革的村全部实现“三变”目标。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梁平区推进“一带三园四镇六村”综合试点示范,按照“资源换资金,存量换增量”的方针,结合各村实际,实行“一村一策”,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区已完成318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每年投入2000万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区100%的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性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基础。
创新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土地托管等形式发展规模社会化服务,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全区稳定托管面积达8万余亩。2020年,社会化服务能手蒋丽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系统集成推进其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共培育家庭农场1050家,农民合作社1048家,农业龙头企业196家;推进农村金融保险改革,为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农村的真实体现,其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面向农村的有效落实,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农民切身利益。2018年以来,梁平区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在乡人才2200人,回引返乡人才1593人,引导入乡人才488人。从机关中选派163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对第一书记实行单独序列考核,做到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探索推进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
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集中开展“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梁平”、“决胜脱贫攻坚•党员在行动”等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建设,完善民事代办、网上办理等便民服务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
完善服务体系。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农村,常态化开展梦想课堂、家风润万家、“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着力举办了“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村民普法教育。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和网格化管理,各村(社区)、住宅小区建立民主议事会、道德评议会、院(楼)长制“三会一制”,把自治延伸至末梢环节,把矛盾解决在最基层。全面开展扫黑除恶、整治无事酒、清除不良陈规旧俗等专项行动,把文明新风树起来。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胡霜玉 图/梁平区农业农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