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潼南: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纪实

2021-01-19 10:11: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总的来看,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潼南区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潼南区是重庆市首批“摘帽”区县。但潼南依旧砥砺前行,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4年,全区贫困发生率为6.1%;

2016年,全区摘帽之初贫困发生率为0.6%;

2019年,全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至0.06%。

从脱贫摘帽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衔接乡村振兴,潼南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目标综合施策,探索长短结合创新机制,培育特色效益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范式。

▲ 农村养老改革。

机制衔接 统筹规划

积小胜为大胜,积大胜为完胜。

全区集中精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有机地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

在战略规划上,全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升级等因素,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规划顺利衔接,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共计249个项目,103个必建项目已结合乡村振兴开工建设,总投资14633.5万元。

在政策措施上,建立现有脱贫攻坚政策的综合研判和适时延续机制,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聚焦“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确保清零销,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成常态化支持政策。

在工作成果上,将脱贫攻坚“人走事不走、工作不断线、帮扶水长流”的工作机制做好总结,向乡村振兴工作过渡。

在体制机制上,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保障,借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一体化机制,并进行优化,出台乡村振兴责任落实、组织保障、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加大乡村振兴工作考核权重,对重点工作推进实行倒扣分制和“一票否决”考核机制。

摘帽不摘责任,巩固成果不歇脚。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中,补齐基础欠账、夯实民生保障是重中之重。

2020年,全区围绕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指标体系,共计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100公里和脱贫村路面加宽改造50公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万亩。实施学前教育、义教学校、普高学校、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项目14个,受益学生26775人。

全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度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发展夯实了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潼南区破解人才瓶颈,将人才引进来和留下来。

全区创新出台“千名硕士进潼南”行动计划,乡选配大学生村官、派驻第一书记,鼓励引导“走出去”的人才“走回来”,鼓励支持基层一线人才创新创业,为潼南引进硕士研究生843名。

为了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潼南区还创新出台家属安置政策,通过引进人才申请,人才家属根据自身专业和能力,在区内安置适合其能力的岗位,共计安置人才家属24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凝成一股乡村振兴人才的强大力量。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产业衔接 树立现代农业标杆

2020年疫情期间,潼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稳产保供工作,专门成立市场供应保障组,多部门协作确保疫情期间的市场供应。全区抢种应急速生叶类蔬菜2.1万亩,日销往重庆主城蔬菜约800吨。

强大的保供能力背后是潼南区深厚的农业基础提供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潼南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加快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夯实“菜篮子”,扎紧“米袋子”,积极打造中国“柠檬之都”、西部“绿色菜都”,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2020年,粮食面积稳定在84.6万亩,产量37.7万吨;蔬菜复种面积101万亩、产量203万吨。

跟传统农业耕地零散分割、生产标准不一和市场组织程度低相比,潼南区委、区政府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以大手笔谋划大园区,以大园区推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进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 桃园采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支撑现代农业的骨架,潼南区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统一发展模式,实行模块招商,积极对接城市资本需求。与之并行的是农业产业科技化的提升和产业“接二连三”。

全区依托市农科院、西南大学建成柠檬脱毒育苗中心、科光蔬菜种苗等一批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推广运用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在科技投入上加大力度,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等8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发蔬菜、柠檬精深加工技术300多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项。

全区形成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产业基地规模化,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余家,产值122亿元;乡村旅游如火如荼,高标准建设柠檬特色小镇,盛大举办菜花节、国际柠檬节等节会。

产业的发展为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脱贫注入了“动力”。潼南区通过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非贫困致富。

仅潼南柠檬一个产业,就形成种植、加工、营销、研发等全产业链格局,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2.6亿元,帮助5万余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全区还有1万余农民专门从事蔬菜运输、销售、加工、农资供应和经纪服务,年纯收入平均增长10倍以上。

▲ 柠檬新村。

整治衔接 创建“小康家园”

栋栋白墙黛瓦小楼林立,乡间道路两旁经果花草林立,常见的垃圾、塑料袋、鸡鸭粪便等消失无影,房前屋后柴火农具摆放整齐……潼南区太安镇蛇形村空气清新,景色怡人。

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村,如今蜕变成“路净、水清、院美”的新农村,入选全国首批绿色村庄。

其变化的魔力来源于潼南创新地把千家万户房前屋后建设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结合起来,推动人居环境整治。

全区围绕“干净、整洁、有序”总体目标,以“五沿带动、全域整治”为抓手,分类分档有序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乡村露出干净底色。

同时,结合自然风貌、房屋庭院、人居环境、文化民俗等进行合理布局,打造一批“生活美、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家风美”的“五美”“小康家园”示范户,形成“有产业、有品质、有颜值”的乡村新业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边缘户致富,推动非贫困户小康,试点示范户带动辐射整村推进、示范片推进,进一步调动农村居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乡村振兴。

▲ 整洁的农民新居。

行走在潼南广袤的乡村,既有美丽宜居家园,也有生态绿色的产业园,同时形成了静心洗肺的生态园,构建出了“产城景”的新格局,助推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

美丽乡村,幸福生活。人居环境整治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垃圾清理了,村道干净了,公厕改善了,我们农村越来越好了,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村民们不约而同感慨。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必须从外部环境入手,但更需要提升内部环境。潼南区将乡风文明跟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深化乡村治理,繁荣乡村文化。

全区创新性地将网格化管理运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形成区干部包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并运用“村村通”广播、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进行全覆盖、立体式宣传,基本形成“人人爱干净、户户讲卫生”的文明乡风。

另外,全区还组织开展“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抗灾精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梦想课堂等活动300余场,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农家书屋100%全覆盖,配送书籍近2万册,引导村民讲素养、讲文明,实现乡村由“外在美”到“人文美”的蜕变。

回望“十三五”奋斗历程,迈向“十四五”新征程,潼南区继续深化、巩固“三农”压舱石作用,让农村更富足、更美丽,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李文萍 图/潼南区农业农村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