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是我第二故乡,这里山美水美,这里的人特别热情。和这里的乡亲们一路走来,他们执着,他们坚毅,他们自强不息。我们来这的队员们都无比热爱这片土地......
——张斌
“深度贫困镇,到底有多穷?”张斌内心充满疑惑。
“我们穷,志不穷!”隘口镇副镇长杨胜宿对着他说。
2019年11月,张斌以工作组组长的身份,与14名支农人员一同从山东德州市农业农村局来到了重庆秀山县农业农村委进行扶贫协作支农工作。来到秀山,他主动请求去条件最艰苦的乡镇——深度贫困镇隘口镇。既然是深度贫困镇,究竟有多穷,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当他到达隘口镇,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接待他的隘口镇副镇长杨胜宿。
“杨镇长的回答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因为从这回答中,我感受到了脱贫带来的底气,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张斌在深入隘口镇贫困村、贫困户调查研究后,这样的感触越来越强烈。
在这段扶贫协作之旅中,张斌用他的“斌言斌语”诉说着自己的支农工作。
▲ 查看黄精生长情况(张斌-左二)
“适应,适应,还是适应”
跨越黄河长江,相隔1500余公里,由北到南,从平原到山区,从口味咸鲜到麻辣刺激,从说家乡话到听重庆话……
“刚来的时候,还真不适应。”张斌坦然说。
秀山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多以山地农业为主,山高沟深、土地稀少、交通不便,这让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带的张斌倍感挑战。“每次走村串户,车子就沿着悬挂在悬崖边上的乡村道路来回穿梭,我从不敢往外看。”张斌接着说,“以前有饭后散步的习惯,但这边马路太窄,我怕被车撞着。”
除了地势,还有气候。每当到了冬天,没了暖气,一大帮老爷们儿总是冻得直跺脚。
接着是饮食的不适应。
同行的伙伴中,经常有老同志向他反应,食堂菜太辣了,但张斌每次的回答都是:“我们人少,不能让大家来将就我们,还是自己克服克服吧。”
“时间长了,也就吃习惯了。现在这边的饭菜辣度大家也能接受了。”张斌对记者说。
最恼火的还是沟通。
和本地同事打交道问题不大,双方都可以说普通话,但和农民沟通聊天,方言满天飞。
最初,张斌需要加上许多肢体语言,甚至需要本地同事在旁边担任“翻译”,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勉强能听懂当地方言并进行简单沟通。
“适应,适应,还是适应。”张斌说,“听不懂的多听,说不通的多说,这就是一个只要愿意下功夫就能解决的事情。”
▲ 张斌(右)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我就是一个联线者,必须得做好协作交流工作”
张斌一直这样定位自己:德州与秀山之间的“联线者”。
在隘口镇工作期间,张斌根据隘口镇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走村串户,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查研究,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全镇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积极向秀山县农委、隘口镇政府反馈,科学合理的利用隘口镇现有资源,为隘口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献计献策、多方出力。
当镇里的乡村扶贫产业园基本建成,张斌又针对产业园货源不充分、客户量不足等问题,积极联系德州客户,并形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供货和消费的德州客户群体。
为了更好的开展德州秀山对接帮扶联络工作,张斌被调派到秀山县农委项目中心开展工作。
他多次往返德州和秀山之间,进行对接工作的协调,与多家企业单位签订投资意向合约,协议的落实、德州与秀山各部门间的协调,都需要他亲历亲为。为了不耽误双方间的工作协调和项目合作,疫情期间,他自驾18小时,赶回了秀山县。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陪同秀山县农委主要领导前往德州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德州各个县级农业农村局交流对接。期间,他还组织陪同秀山县农委相关人员考察参观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康瑞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庆云水发集团、乐陵华畅调味品有限公司等德州地区知名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助力秀山农业产业升级。
在他与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德州市农科院、齐河县农副渔业中心、宁津县农业农村局等多家单位主要领导到秀山县进行技术交流、洽谈合作,以便更好的支农扶贫。
“我就是一个联线者,必须得做好协作交流工作。”在张斌看来,这就是他的责任与使命。
“只有老百姓的农产品不愁销,他们才能真脱贫”
如何促进秀山地区贫困人口的产品快速流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张斌想到了借助消费扶贫,将秀山一些厂商作为产品供货方,长期为德州市部分地区提供货源,以此推进德州秀山双边市场联动。
为了确保产品供货方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等问题,他围绕秀山具有正规生产资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家一家的检查和确认,经过一个多月的筛选和比较,最终确定了44家资质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秀山县产品供货方。
每个供货方还需确定原材料农户来源,做到贫困户农产品优先采购,把消费扶贫的优惠政策落实到户,同时制作了大量秀山农特产品的产品目录和宣传册。
为了在德州扩大销售面,让德州多家企事业单位采购秀山县农特产品,他跑遍了德州的每个县区,每到一处他便从重重的背包里拿出宣传册为大家介绍秀山农产品种类和特点。虽然家就在德州,但为了提高效率,他经常“过家门而不入”,只是在每个县区就近安排住宿,以便第二天更快到达目的地。
在他的帮助下,秀山一茶企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开办了“秀山毛尖”德州专营店,“秀山毛尖”茶叶、蜂蜜、“啃一腿”羊脚等产品进入德州市超市销售,销售额逐渐增加;在他的组织协调下,秀山县农委多次开展“万吨渝货进山东”“鲁渝扶贫协作百店联展”等系列活动。目前,秀山县线下超额30%完成2020年全年消费扶贫任务。
“只有老百姓的农产品不愁销,他们才能真脱贫。”张斌说,“我做的都只是我应该做的。”
“我们最大的贡献,就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同行的14名支农工作队中,大家所擅长的农业领域涉及农产水利、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蔬菜种植等方面,每位队员按照自己所涉领域充实到了秀山县农委各部门,不过,大家都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组织参与培训。
秀山是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区,为了深化产业协作,秀山县将山东省希森6号马铃薯这一新品种植入秀山。为了更好栽培这一新品种,张斌多次参与组织现场会和培训会,邀请相关专家讲授马铃薯栽培和植保技术。目前,秀山县种植希森6号马铃薯示范面积2300余亩,较一般马铃薯品种平均亩增产20%。
“针对育种、施肥,如何规避农业风险等方面,主要给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培训,有时也会给茶农茶商培训。”张斌说,“大培训是八百人一场,专场培训是六百人一场,我今年已经组织培训了四场专场。”
除此之外,张斌和他的工作组常常翻山越岭到农民地里,为农户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并通过实地指导、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为农户们送去致富“秘籍”。
“我的茶叶种得好,多亏了山东的专家。”清溪场镇茶叶种植大户潘敏口中的“专家”,就是张斌。
几个月前,潘敏家的茶树突然出现枯死症状。接到求助电话后,张斌一行立即前往茶园查看,发现茶树枯死是由于潘敏的施肥方式不对。得知原因后,潘敏却有了疑问,“这些专家到底行不行哦,我种了这么多年茶叶,怎么可能是施肥方式有问题?”
面对潘敏的质疑,张斌徒手刨开了一株枯死的茶树树根,“你看,这个树根主根短细,细根数量极少,是典型的被‘烧死’了。”仔细听着张斌的讲解,潘敏半信半疑。后来,潘敏按照张斌所说的方法进行施肥,果然自家的茶树再没有出现枯死的情况。
一年多时间里,张斌先后集中培训农技人员7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带头人,“我和我的工作组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秀山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农技工作队。”张斌自豪地说着。
从温暖的春天,到火热的夏天,再到金黄的秋天,一直到寒冷的冬天,同行的支农人员均已回到了德州,只有张斌,仍在秀山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其实有时候挺想家的,想家里的老婆和女儿,特别是半夜的时候。”张斌微笑着的脸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在秀山也结识了许多朋友,特别是每次下乡的时候,认识我的农民朋友还会主动邀请我去他们家里歇息或者吃饭。时间长了,也对这边的山啊、水啊等产生了感情,渐渐的也有了家的味道。”说着说着,张斌又笑了起来。
“秀山是我第二故乡,这里山美水美,这里的人特别热情。和这里的乡亲们一路走来,他们执着,他们坚毅,他们自强不息。我们来这的队员们都无比热爱这片土地……”张斌感叹。
经过一年多的扶贫支农工作,张斌先后被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授予“鲁渝扶贫协作山东支农先进个人”,秀山县农业农村委员会授予“鲁渝协作优秀支农专家”“扶贫协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扶贫路上,他与他的队员们默默地为老百姓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他们,让东西扶贫协作结出了“硕果”。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胡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