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秀山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和根本出路,持续增强产业扶贫使命担当责任,紧扣全市十大产业链,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油茶、特色水果和生态畜禽养殖五大特色产业,构建起特色种养、利益联结、生态建设“多位一体”增收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径,为高质量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马文森接受了乡村振兴杂志记者专访。
秀山小菌菇成就大产业。
战略布局:
五大主导产业带动1.65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秀山产业扶贫核心要素是什么?
马文森:我们坚持市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确保贫困户增收。规划上我们精准制定“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重点将贫困村、贫困户嵌入优势产业发展板块。措施上我们采取龙头企业带动、致富能人引领、产业园区示范、优惠政策支持和贫困群众带资入股、土地入股、托管经营等方式,围绕建成“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奋斗目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持之以恒发展中药材、茶叶、油茶、特色水果和生态畜禽养殖等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五大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秀山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效果?
马文森:目前,秀山已建成特色种植业基地面积95万亩,其中中药材38万亩、茶叶14万亩、油茶22.4万亩、柑橘20.6万亩。产业扶贫基地达6774个,数量全市第一。“一村一品”示范村达72个,其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
茶叶成为全市茶园面积最大的基地县、三大茶叶综合示范区之一,“一片小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50年以上。油茶成为全市最大基地县。山银花基地规模居全国第二,成为全市中药材单体品种规模最大品种,“五味秀药”医“穷病”治“穷根”,“武陵药都”建设初见雏形。“一盘橙果”超过20万亩规模,与湖南、湖北等毗邻柑橘产区连接形成百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秀山茶叶、秀山银花成为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全县五大主导产业带动1.65万户贫困户户均稳定增收4000元以上,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减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最强的扶贫举措,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全市经作产业发展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茶农采摘茶叶。
机制力量:
全力打造产业扶贫共同体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秀山产业扶贫如何运用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马文森:我们坚持把确保农民持续增收铸成精准脱贫攻坚的牢固环节,关键措施是主体带动+共享收益,全力打造产业扶贫共同体,让贫困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提升技能,拓宽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
在完善带贫机制上,秀山建立健全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全县贫困村建社率、贫困户入社率达100%,所有扶贫产业均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带贫益贫机制,带动16811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其中:在项目资金、实物等帮扶下独立发展产业的建卡贫困对象16541户,享受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3889户,享受技术指导或技术培训15336户,享受产品销售帮扶9978户。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新型经营主体指的是?
马文森: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秀山发展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即通过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2020年,全县新增农业经营主体7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928个、541个、144个,引进落地海王、红日、步长(华涛)等大型上市药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643家。开发农特产品820余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5个,累计达到141个。巴味渝珍授权主体9家,授权农产品34个。“秀山茶叶”、“秀山银花”、“秀山土鸡”获评地理标识,“秀山毛尖”成为区域公共品牌,茶叶产业荣获市级以上奖励47个。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请具体介绍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模式。
马文森:我们的带贫模式主要有几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集体经济+公司”等产业扶贫模式,形成农户企业利益共同体,提升产业链、构建脱贫链,实现“大企业牵手小农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贫困户与产业链有效挂钩、持久吸附,持续提高产业扶贫绩效,全县探索了一批成功的带贫模式。如龙池镇养蜂能手白天树组建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联合社+合作社+蜂农”链接机制,以“赊销供种,保底回收”的模式,带动邻近13个乡镇755户群众从事蜜蜂养殖,2019年166户贫困户产蜂蜜75吨,产值达900多万元,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白天树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
主播在秀山农业基地直播。
纵深发展:
拉长链条+融合发展走实产业扶贫升级路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产业发展是基础,秀山产业扶贫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马文森:秀山秉承大农业理念,从三个方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强化产业支撑。依托中药材、农特产品资源,重点打造现代中医药、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建强五大主导产业体系,5000亩中医药产业园基本建成,海王、红日、步长(华涛)等大型上市药企已进入生产、达产阶段,获批市级特色中医药基地。中药材、茶叶等加工企业达到233家,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4.9亿元,助推1.25万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共享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二是加强业态培育。按照农文旅康养融合思路,聚力提升“一园三带”产业示范片,打造清溪龙凤花海等28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建成中国最美田园景观3个、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10个、市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个、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个,发展星级农家乐45家、乡村旅游接待户520余家。兴隆坳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形成了以点带面、全域统筹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三是创新融合模式。坚持“农产品电商化,电商农产品基地化”,探索“电商+特色效益农业”融合模式,农村电商产业链覆盖全县100%的贫困村、80%的贫困户,形成线上“村头”、线下武陵生活馆的“互联网+三农”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十大模式”之一,入选阿里巴巴“贫困县农产品电商销售10强”,连续两年纳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被评为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2020年在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交流活动中代表重庆市作交流发言。促进全县产业“接二连三”,全面打开发展空间。5年里,通过电商共卖出38.4亿元农特产品,其中本地农特产品17.6亿元,占比45.8%;武陵山区农特产品14.9亿元,占比38.9%。
茶工拣茶。
改革破题:
做优基底全面蓄足产业扶贫发展力
乡村振兴杂志记者:秀山在产业扶贫中有哪些改革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文森:改革创新是产业扶贫的动力。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秀山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等,着力推动产业内涵式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有效迸发。一是整县开展试点。全力推进全县268个村级、1886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围绕“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成立机构、登记赋码”等重点工作环节,实现脱贫攻坚和深化改革同步推进。确认农村集体集体组织成员62.9万人,确定股东629484人、1200843股,268个村(居)均组建了集体经济联合社并已实现登记赋码。2020年9月,秀山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评估总结培训班作经验交流发言。二是唤醒沉睡资源。通过清产核资,农村集体总资产为24.8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25亿元,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集体所有土地等资产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例如,率先试点的屯堡村、平所村、凤凰寨村在“变”字上下功夫,围绕“股”字做文章,构建完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股份合作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共清理总资产1812.61万元、资源性集体资产4.7万亩,界定户籍人口5986名,确定成员身份5927人,量化5927人、5927股,折股量化可经营性资产587.72万元,每股991.6元。通过改革试点,3777.55亩耕地、229亩林地由“死资源”变成“活资产”,587.72万元各类财政扶持资金、56.05万元农民自有资金变成股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927人(贫困人口781人)变成股东。三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股权化资金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从2017年起,连续4年安排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1.2亿元用于股权化改革,累计扶持村集体经济111个,村集体持股1342.7万元,年固定分红80.6万元,持股农户3887户、12082人,持股4609.2万元,年固定分红276.6万元。今年全县集体经济组织上年可分配收益达7945.7万元,村均达到30万元以上。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刘辉 图/秀山县农业农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