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长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1-01-04 14:03:5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 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橘乡福地•长寿慢城”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孟玉山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地带,襟长江而临重庆主城,居渝东而挟三峡库区,史称“膏腴之地,鱼米之乡”。近年来,长寿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贯彻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的核心抓手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高站位谋划部署,多层次联动推进,不断探索农田发展新模式,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全区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枚“金钥匙”。自2010年以来,长寿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全区粮食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 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橘乡福地•长寿慢城”

紧扣良田下功夫,绿色粮仓强保障

记者日前来到长寿现代粮食生产区核心区的云台镇八字村清迈良园,时序已是冬季,水稻已经收获,从高处望去,千亩高标准农田整齐连片、规则排列,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大小不一、错落分布的小块地。

“从田地翻耕到水稻播种、收获再到秸秆回填,然后将金灿灿的谷粒抽入货车,送回加工厂烘干入库,全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清迈良园负责人李宁介绍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现代农业技术得以大量应用,最大限度实现了节本增效,也提升了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八字村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地块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地力低下、灌溉不便等问题比较突出,中低产田普遍居多,严重制约着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长寿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为导向,坚持田、土、水、路、林综合治理,特别是灌溉排水设施和农业机械耕作道路全面得以提升,推动实现“土成行、田成方,路相连、渠配套,能排能灌、全程机耕”,解决了农机到田间“最后一米”问题,为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和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耕作基础的提升,云台镇成功吸引乡贤李则民返乡创业,流转近万亩土地创办重庆清迈农业有限公司。

重庆清迈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公司+种植大户”模式,发展2000余亩绿色水稻,以公司提供优质的水稻品种和专业的技术指导,通过实施水稻与紫云英轮作+绿色还田创新生产模式,平均亩产高达550千克,生产的大米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称号,市场价比普通米高出二倍以上,通过保价回收的模式,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公司自主加工成绿色大米、酿造纯粮米酒、手工压榨菜油、豆类产品等,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附加值,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清迈良园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地

围绕“特色”做文章,富民产业见成效

长寿区双龙镇飞石村既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也是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长寿慢城开发核心区。记者在双龙镇飞石村看到,村民们住在他们乡土气息浓厚的生态宜居新房里,周围流转出去的土地形成规模经营,实现产业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处处都是旅游元素,呈现出一派“四季花海、果蔬飘香”的乡村振兴美景。

眼前的这片生机勃勃的园区,前几年还是小块小块的土地、供水差、道路差、种植产值低,农民因为种田收入低,以至于不愿意种田,一度出现大片的荒芜。

长寿区冬季温和、无霜冻的气候条件,成为发展晚熟柑橘的优势区域,从2005年开始规模发展晚熟柑橘,但迟迟未能形成气候。

“单个农户种植规模不大、产销脱节,且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推广较慢,标准化程度、产品品质的提升也较慢;而引进企业,对方往往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让地方政府一时间很难‘对接’。”长寿区农业农业村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产出周期长、招商引资难,先进技术推广慢、标准化程度提升慢,这不仅仅是长寿柑橘产业遇到的瓶颈,也是传统农业的‘通病’。”

为改造这种“先天不足”,长寿区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决定在双龙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统一规划用地,实行区域集中连片开发,让晚熟柑橘入园发展、集中发展,通过“七化”建设,完善了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 “橘乡福地·长寿慢城”风光

“基地实现‘七化’后,农业企业不再需要跑部门、办手续,不再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一入场就栽植果苗。”入驻长寿现代农业园区的重庆杰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文林告诉记者。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有力地吸引了一大批农业经营主体投身现代农业,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已形成“边建设、边流转”“待建设、先流转”的可喜局面。

在重庆杰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的标准化晚熟柑橘基地,记者看到新栽下的一行行柑橘幼苗已长成二尺(66.7厘米)多高,行间铺设了黑色防草膜,田间水肥一体化的滴管、喷灌规范布局,浇水、施肥、配药、喷药等全都在智能化操控室內通过按钮完成。

“公司共建成标准化果园1100亩,每年支付土地租金100万余元,支付农民工工资100万余元,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增收,也给周边的种植企业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王文林介绍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加快了长寿晚熟柑橘产业发展链条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确保园区产品品质稳定和一致。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进行农民培训,让他们入园务工,让他们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获得工资性收入。同时探索新农村建设,配套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努力追寻“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公园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化梦想”,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聚园区、园区变景区、新村成社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截至2019年,长寿区晚熟柑橘种植面积已达17.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从“晚熟柑橘之乡”广大群众写在脸上的笑意,看到了他们源自内心的幸福。

长寿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快速地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带动农民全面参与现代农业发展,连片种植柑橘、柚子、脆李、蓝莓、花椒、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

坐落在云台镇桥坝村凉风垭的牛队长生态农庄正是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结出的硕果。牛队长生态农庄位于云台镇桥坝村,占地面积1000多亩,园内种植有早、中、晚熟十多个品种的蓝莓。

很难想象,在此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山,漫坡遍野杂草丛生,机械上不了山,种苗、肥料下不了田……

桥坝村被纳入长寿区农田宜机化建设示范区,原本杂草丛生的一个个山头、一片片闲置地,通过规范整治,山头被削平,高坎被放缓,零散地块打破边界实现连通,被改造成了成片的标准化地块,村民口中“馒头山”下的巴掌田、鸡窝地不复存在,农业机械下田难、耕作管护难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牛队长生态农庄将整治后的土地流转过来发展蓝莓特色产业。依托明月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产出的蓝莓口感极佳,果香馥郁,每年成熟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基地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周边村民及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今年,基地蓝莓销售额达120万元,带动2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其中有4户贫困户。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优化了桥坝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乡村振兴,而且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稳定增加家庭收入,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将小蓝莓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 清迈良园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地

深度融合拓新路,乡村振兴增后劲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长寿区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清迈良园通过一产2000亩水稻的种植,延伸到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有大米加工坊、酿酒车间、农产品展销中心、300平方米村村淘电商平台、5000平米餐饮住宿会务中心、绿肥紫云英种植示范基地、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地、西南大学科研教学实验基地,长寿区青少年社会实践综合性基地,通过以上的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农业+旅游业、农业+商业、农业+服务业、农业+教育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目前,清迈良园已建成3000亩的乡村振兴“试验田”,成为重庆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清迈农业通过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已辐射周边发展果蔬种植、柑橘种植、绿化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种植、养殖涉农企业11家,加工型企业5家,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型小微企业10家;已累计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达10万余人次,累计发放人工工资1210万元,增加当地就业居民收入3万元/人/年,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20余人,解决贫困家庭、残疾家庭就业达27户。

依托万亩高标准橘园打造的“橘乡福地•长寿慢城”,位于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龙河镇和双龙镇,是长寿区近年重点的打造现代生态农业文化示范区、现代田园休闲度假新目的地、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和示范区。

走进长寿慢城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展馆、农特产品展销中心、蔡家河湿地公园、巷子湾、铁匠湾、橘乡广场、乡情馆、保合村便民服务中心、保合书院等处参观,细细品味慢城打造的“一户一院落、一湾一景致、一村一特色”的独特景观,能感受到长寿慢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用好当地优势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乡村环境更美、产业更强、百姓更富。

伴随着“七化”为导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激活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着资本、技术、经营理念来到乡村,民宿、餐饮、亲子游乐、中小学生研学旅等业态不断被发掘出来。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长寿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加强规划设计,加大政策资金支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长寿山地特色效益农业转型升级。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