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5个5”建设大美乡村

2020-12-22 15:17:32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黔江区濯水镇五福最美庭院

2020年,黔江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天蓝地绿,碧水如带,空气清新,绿树繁花……走进黔江,如同置身于一幅绝佳的生态画卷。

自2018年以来,全区高度重视生态振兴工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创新“5个5”工作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两城同创”创建成果向农村延伸,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持续向好。

加强生态保护 守好绿色本底

自然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事实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非黔江区荣获的第一个国字号。

地处武陵山腹地,渝东南的中心地带,森林覆盖率68%,负离子含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黔江区曾获得“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全国生态旅游胜地”“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区”等荣誉。

一连串“国字号”荣誉佐证着黔江区是个青山绿水、美丽之地。

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黔江区坚持绿色本底,推进全区绿色发展。

全区制定出台《黔江区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2018-2022年)》,启动制定《黔江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8-2021年)》,探索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国土绿化,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绿盾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阿蓬江“一江两岸”绿化美化行动。

净空碧透、白云悠悠。黔江区的“绿色本底”展露无遗,成为大多数人寄托乡愁的安放之所——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16平方公里;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面积286.5平方公里,限养区面积589.0平方公里,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完成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营造林63.8万亩,1000万株红豆杉绿色生态环境提质工程落地实施;完成阿蓬江“一江两岸”水保植物栽植10900棵,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3平方公里,阿蓬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以上,阿蓬江成功入选“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

以绿色为本底,绘就绿色之卷。良好的生态给黔江区带来发展红利,也给当地百姓带来奔富福祉。

在生态特色效益农业方面,黔江区大力发展烤烟、蚕桑、优质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深挖绿色发展潜能,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做到村景交融、宜居宜游,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实现生态致富。其中,全区发展优质桑园8.3万亩,桑蚕茧产量位居全市第一。

在生态旅游方面,黔江区加快创建濯水古镇5A级旅游景区,构建以30A重点景区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建成冯家寨子社区、白土三塘盖、小南海十三寨、水市乡水市社区、石会中元村等一批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全区每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60亿元,带动10余万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蓝天映碧水,清风拂绿地。黔江区守好绿色本底,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画卷徐徐铺开。

坚持以民为本 创新整治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黔江区将人居环境整治视为“生命线”,尤其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区建立区、乡、村三级书记抓的领导机制,构建区领导包乡、部门包组、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创新“五通、五治、五改、五化、五定”工作机制,重点聚焦“五沿”地带,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狠抓“五通”建设,奠定发展基础。坚持以“通水、通路、通电、通气、通讯”五通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成14.9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成“四好”农村路1300公里,推进青杠110千伏输变电项目、35千伏黑溪变电站项目,30个乡镇街道通天然气,通信基站总数达4000个,219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全通达,接入用户近14万户。

开展“五治”建设,促进三生共融。大力开展“治污水、治垃圾、治乱搭乱建、治乱挖乱采、治乱砍滥伐”行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新增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约50公里,取缔14个污水直排口,落实河库保洁员1176名,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达到100%,打击非法采砂、擅自改变林地、滥伐林木、毁坏林木等问题。

实施“五改”工程,提高生活品质。实施“改风貌、改厕、改厨、改圈舍、改地坪”工程,全力提升人居水平。完成农村“五改”1272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9户,旧房整治提升6272余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配套三格式化粪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5%,推进农户厨房、圈舍、地平整治。

聚力“五化”举措,建设大美乡村。大力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化”措施,着力推动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村庄绿化13000亩,建成4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美丽庭院1600户、绿色村庄53个,完成1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修缮工作,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0个。

黔江区濯水镇堰塘村最美庭院

健全“五定”机制,提升整治效能。建立“定目标、定模式、定内容、定标准、定价格”五定机制,搭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四梁八柱”,推动建设效率、进度、质量三提升。制定文件,落实生态振兴总体要求、目标体系、具体任务和重大举措;创新“EPC+清单计价+跟踪审计”建设管理模式,入户道路、改厨、改厕等小型项目优先安排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实施;建立垃圾清运保洁、污水设施管护、公厕管理、秸秆禁烧等一系列制度。

一系列措施紧密落地,乡村上演美丽“蝶变”。

蓝天白云掩映下,群山苍翠,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木相依,围建的竹栅栏古朴自然,濯水镇堰塘村呈现一派新农村的美丽气象。

“以前不是这样的,这几年村里环境变化很大。”村民余志华说。过去,村里生产生活垃圾、家禽粪便随处可见,污水到处流,臭气熏天,天热的时候蚊子满天飞。经过这3年的人居环境整治,村里才变得美丽醉人。

在黔江区,类似这样的“乡村变形记”还有很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乡镇都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出实招,下绣花功夫,并结合乡村旅游建设美丽家园,全区形成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乡村格局。

加强污染治理 坚持综合施策

美丽乡村更加宜人

“现在村民都自觉了,不往河里扔垃圾了。”黑溪镇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废弃物和废污水随意排放,中井河河道污染严重。自从全区推行河长制,中井河通过加大清漂力度、加强巡河护河等措施,河道水质质量提升,达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

自2017年以来,黔江区全力推行河长制,并落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河库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区各河流、水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管护目标。

目前,全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阿蓬江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黔江河水质到达Ⅳ类标准,区内其他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标准,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推行河长制,改善水污染是黔江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障碍,黔江区加大污染防治,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乡村底色,留住美丽乡愁。

防治土壤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中的重头戏。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地灾防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引导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促进农膜回收规范化、制度化,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

畜禽粪污一直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难题。全区在161个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示范基地,积极推广高效实用粪污处理模式,建立禽-沼-菜(果、林)、粮经饲、有机肥利用及异位发酵床等多元化利用模式,有效推进全区3.6万头生猪当量治理任务。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0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规模及规模以上养殖场装备配套率达100%。

严格执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是改善环境质量又一利器。全区推进中央、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环评、排污许可、用地许可等跟踪评价、监督检查、制度考核;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城镇规划、无环境容量的项目坚决不批,严格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实行环保“负面清单”管理,对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肃追究责任。

通过系列污染防治手段,黔江区“治”出了优美环境、“治”出了碧水蓝天、“治”出了生态美丽的乡村。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黔江区让农村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之地,答好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答卷”。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李文萍

供图/黔江区农业农村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