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铜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9成农村群众集中供水

2020-12-18 15:50:0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轻轻拧开水龙头,一股清亮的自来水哗哗流出。12月16日临近中午时分,重庆铜梁区水口镇天寨滩村3社,村民陈宇金打开水龙头开始做午饭。

“过去遇到天干时节,机井抽不出水,只有挑起水桶到处找水吃。现在我们也用上了城里的自来水了,再不会为吃水发愁了。”陈宇金指着水流说,现在水量不但足,而且清亮得很,太高兴了。

陈宇金可能不知道,在铜梁区,和他家一样吃上城镇区自来水的,还有40多万农村人口。

据来自区水利局的一组数据,到今年11月底,全区农村人口集中供水率89.5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其中,4431户12473人的建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率100%、集中供水率87.52%,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饮水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铜梁区把解决镇街场镇和农村群众饮用安全水、放心水问题作为民生实事的重点工程,区主要领导高位统筹,强力推动。加速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建起了从源头到“龙头”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区水利局负责人李琼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让13个镇街场镇群众吃上了城区自来水,而且惠及管道所经的沿途和场镇周边农民群众。

同样是今年,水口镇按照区里的统一安排,启动了城区自来水一体化工程。经过几个月努力,场镇4个村64个社实现了城区自来水全覆盖。

“近年来,铜梁区落实资金2.8亿元,实施铜梁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改造,完成21个场镇154.5公里主管网和2.4万余户“一户一表”改造。与此同时,率先在全市实施镇街供水企业整合改革,将全区24个镇级水厂整合并入区龙源乡镇供水公司,将饮水工程纳入统一管理。

场镇有上万人口的虎峰镇过去饮用水严重不足,每到夏秋时节经常闹水荒。今年10月,在区里的统一安排下,通过自来水一体化建设,远离城区18公里的场镇吃上了量足质优的自来水,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的吃水难。

“开通城区自来水那天,场镇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他们奔走相告,有的还打电话、发视频把这一喜讯告诉外地的亲朋好友,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镇党委书记王咏忠说。

铜梁区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同时,投入各级资金2.5亿元,实施10多个镇街自来水厂和35处村级供水工程技术改造,新建、技改和改造延伸铺设人饮供水管网3096公里,着力补齐农村饮水短板。全区构建起“22座规模化供水工程为骨干,55座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辅助,176处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体系。

地处海拔700多米毓青山上的安溪镇金滩村过去是重庆市级贫困村。该村旱季用水高峰用水量短缺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近年来,区镇投入资金205万元,新建起标准化村级集中供水工程,全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铜梁区在维新、高楼、土桥镇率先展开了智慧水厂试点建设,当地农村群众喝上高品质健康直饮水。

“铜梁是全市首批‘智慧水厂’试点区县之一。‘智慧水厂’通过标准化净水设备、物联网智能管理的方式,经过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直饮水标准。”铜梁区龙泽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发展处负责人徐霄介绍说。

在铜梁,无论是江河还是水库,饮用水源地和河长制的标识牌格外醒目,每个水源地都安装了监控设施,并接入了区水利局远程监控系统。

初冬时节,走进铜梁小北海水库,眼之所见,清清的湖水碧波荡漾,湖面干净整洁,湖岸花树相伴,饮用水源保护地的标识不时可见。

“小北海水库是铜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区里采取严格而有效的措施强化水源地保护,经过监测,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区水利科负责人胡鑫说。

在铜梁区水利局,笔者看到《铜梁区“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铜梁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供水工程全覆盖动态检测表》《农村饮水安全“三个责任”人》等文档,特别强调了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督管理。

“铜梁城乡同饮‘一碗水’,民生水利的实施不仅破解了农村群众的吃水难,而且从‘有水吃’升华到‘吃好水’,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李琼说。( 赵武强)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