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梁区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走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不留退路、不存侥幸、不遗余力改善基础条件,补齐短板弱项,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我国“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明确的目标之一。2015年以来,铜梁紧紧围绕解决“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以“四类重点对象”为主要着力点,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5年共完成农村C级、D级危房改造9055户,有力地确保了龙乡“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铜梁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保持攻坚态势,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困难群众得安居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铜梁深入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竭力帮助群众解决务工问题。
虎峰镇石柱村55岁的秦伦菌成为受益者之一。这位四级肢残、单身独居的建卡贫困户在镇上找到了新工作,不过,返家居住的现实要求却让他有些犯愁——多年在外务工,家中老宅已摇摇欲坠,墙壁开裂,屋顶漏雨,基本没法住人。
在了解到老秦的困难后,村镇和扶贫干部帮助他申请到今年的危改政策补贴3.5万元。由于秦家老宅位于两户邻居中间,原址改造存在困难,村镇和扶贫干部又多方协调,为他确定了新房的迁建地。4月,新房开建;6月,老秦喜迁新居。
旧县街道大观村的低保户张伦友比老秦早一年搬进新房,三室一厅的新房功能齐备,美观坚固,并且远离山体滑坡威胁。全新的生活环境,让张家人十分满意。
多年来,张家人一直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屋内。近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早已让老房破败不堪。老房后面,还有山体滑坡的安全隐患。改变居住环境实现“安居”,是张家人期盼已久的大事。
去年,旧县街道通过迁建的方式,在村里的集体用地上帮助张家建起了新居。利用危改政策,张家获得4.5万元的补贴资金,自家仅花5000元便住进了新房。
在铜梁,像秦伦菌、张伦友一样,通过危改政策住上新居的困难群众不胜枚举。2017年-2020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664户(C级1258户、D级2406户)其中实施建卡贫困户882户、低保户1347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337户,贫困残疾人家庭98户。
在巴川街道玉皇村低保户罗泽荣家,新居房梁上那幅“共产党万岁”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标语上的一笔一画,都饱含着铜梁的危改政策受益者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机制健全显活力
9000余户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背后,是铜梁相关职能部门付出的不懈努力。
为保证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并举”,确保“应改尽改,该改才改”,铜梁加强了对农村危房改造的资格审查、质量安全、综合单位控制价等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享受农村危改政策的农户进行逐户鉴定,明确危房等级,对应实施改造。
全区建立了由区扶贫办、区民政局、区住建委联合会审制度,切实加强资格审核、两级公示、竣工查验等各环节工作,严格实行“阳光”操作,始终把调查摸底和对象确定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工作透明度。对已实施的危房改造户开展“回头看”,取消不符合要求的危改资格,追回了补助款。
在2011年统一设计建筑面积分别为63.27平方米、72.92平方米、79.16平方米的3套危房改造施工图纸基础上,区住建委又于2018年根据1人-2人户的农村D级危房改造户要求,增设两套建筑面积分别为46.69平方米、48.73平方米的施工户型,供农户自行选择,免费使用,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满足了深贫群众新建房屋的实际需求。
作为危房改造牵头单位的铜梁区住建委,指导各镇街建立了“挂图作战打表推进机制”和统筹小组、劝导小组、拆危小组三支强有力的队伍。区住建委做到每周调度,确保工作“忙而不乱,紧而有序”。镇街党政领导带队进行拉网式排查,针对每户情况确立具体处置方案。
区住建委、区规资局、区农业农村委等责任单位分片督导,不定期开展督导督查。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报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住房保障分指挥部第一时间研究解决。
分指挥部则建立了“周调度周通报”机制,向镇街党政一把手通报辖区完成率,以排名压力倒逼镇街工作积极性。
此外,铜梁还结合危改项目,通过“积分制”,把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常态化评比“最美庭院”“最美院落”,让村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呈现“过去挣工分,现在挣积分”的火热场面。
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劲往一处使。铜梁危改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实现了“零事故”“零投诉”“零上访”。
着眼长远谋振兴
“全面推进的危改,既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也有力提升了农村形象,助力了乡村振兴!”铜梁区住建委主要负责人说。
沿60公里的铜梁西郊绿道前行,沿途掩映在花果林中的幢幢民居格外引人注目。外墙,统一用紫檀色的线条描画出穿斗线;门窗,穿上了古色古香的木制“外套”;屋顶,青色的琉璃瓦既实用又美观……
很难想象,这些“乡间别墅”中,很多都曾是C级、D级危房。大力推进的农村危房改造,让它们旧貌换新颜。
西郊绿道串联的铜梁乡村振兴示范片,占地120平方公里,涵盖巴川、南城、土桥、太平、侣俸5个镇街24个村和社区,去年获评“重庆十大最美乡村”。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在这里造就出一处处群众生活的“安乐窝”、地方发展的“聚宝盆”。
铜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奋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际大都市后花园,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快速对接。
危改上,铜梁既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还自加压力开展“自选动作”。
此前,由于农村D级危房指标较少,不少符合D级危房改造的群众只能享受C级危房改造政策。去年,铜梁约150户已享受过C级危改政策的农户住房又成为危房,但根据市级政策,户主不能重复享受危改政策。
同时,全区还有满足“四类重点对象”的无房户和就地农转城户共722户(无房户348户,就地农转城C级83户、D级291户)。这些群众长期生活在农村,无其它安全住房,不能享受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住房安全未得到保障。铜梁区去年自筹资金2500万元,对遭遇上述两种情况群众的安居问题全部予以解决。
此外,铜梁还按照“农区即景区”要求,开展“五园”“一化两改三不见”活动,自筹资金1.2亿余元,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危房处置工作。对全区33718户一般户危房按“拆、改、堵、复”分类处置,其中拟拆除8454户、拟封堵11631户、拟改造8812户、拟复垦4821户目前已全部完成。
尤其是“固化证据、保留权益”的创新,解除了群众后顾之忧,快速推动了危房处置。对非“四类重点对象”,但唯一住房为危房的贫困户3591户,按照C级5000元/户、D级20000元/户的标准,分别补助2030户和156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