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城文化满城绿 文旅复苏开新局 ——2020年桂林市文旅发展成果纪实
2019桂林山水文化节开幕式上,通过全息技术,一条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向中外嘉宾敞开,嘉宾们穿越“时空”,步入繁华东巷。唐艳兰/摄
国内外游客游览龙脊梯田。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十三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体要求,坚持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一体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工业、乡村“两大振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桂林围绕“六个一流”目标,强化规划引领、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政策扶持,推动文旅联动、融合提升,创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度。2019年,首届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桂林召开,自治区还出台了《关于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实施意见》,推动旅游胜地建设升级发展,桂林在全国和全区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自2012年至2019年,桂林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22.76%;旅游总消费年均增长31.42%。其中,全市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8.1%,远远超过全国1.34%的年均增速。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桂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好文旅复苏工作,全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奋力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升级发展、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复苏。
经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6760.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840.64亿元。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947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216.19亿元,疫情对文旅产业发展影响正逐步降低,文旅产业正呈现有力复苏趋势。
2019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现场进行的民族风情表演。 唐艳兰/摄
新的长征路上,桂林将红色文化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内容并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11月1日,该市自来水公司党员干部在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唐艳兰/摄
1 多措并举推动文旅复苏
用好政策,真金白银支持复工复产。出台桂林市关于加强疫情防控促进文化旅游业振兴发展的九条奖励措施,设立1000万元的文旅市场恢复专项扶持资金,截至11月底,已发放奖补资金835万元,其余资金计划12月20日前发放完毕。共向提出申请的274家旅行社退还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5589万元,缓解旅行社行业现金流压力。积极推动金融支持文旅企业复工复产,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600余家文旅企业发放贷款8.86亿元。
大力开展“桂林人游桂林”“广西人游桂林”“冬游桂林”文旅复苏活动,着力提升康养旅游、职工疗休养旅游、研学旅行、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产品,打造“夜经济”,支持《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梦幻漓江》《山水间》等旅游演艺发展,提升夜游两江四湖项目,探索推出桂林市内公园景区、文博单位夜间开放,推出“绚丽王城 点亮桂林”、雁山园博园“中国·天下桂林游园灯展”等夜游产品。依托阳朔西街和桂林东西巷、步行街、秀峰区尊神庙夜市等街区,打造一批夜间消费打卡地。
根据自治区黄金周旅游统计数据系统测算,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1日—8日桂林市共接待游客293.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8.3%;实现旅游总消费36.0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7.9%。旅游住宿设施出租率75.1%。13家重点监测的旅行社,1日—8日累计接待团队1850个。位居驴妈妈旅游网发布《2020中秋国庆出游总结报告》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第四位。
2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强化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政策扶持,推动文旅联动、融合提升,广西首座非遗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揭牌开放;正阳西巷正式开街,靖江王府片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改造提升项目完美收官,成为休闲旅游新地标;融创文化旅游城、临桂万达广场等一批项目将于年内建成;榕湖饭店改造提升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地中海俱乐部二期、千年桂林、桂林市文化旅游中心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突破湘江》实景演出等一批文艺精品项目接连推出,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桂林举办,“一城文化满城绿”的桂林风韵全面彰显。
3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取得新成效
桂林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而红色文化旅游是这一发展定位的重要载体。深度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方式,是完善桂林文化旅游体系的有力途径。
为持续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桂林编制《桂林红色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加强与延安、赣州、遵义等红军长征沿线重要城市的交流合作。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列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纳入全国“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桂林旅游新热点。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基本陈列“血战湘江 不朽丰碑”入选国家文物局推介百项主题展览。三将军殉职纪念塔和八百壮士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红军长征过桂北革命歌谣与故事》等19个项目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0年10月,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一园两馆”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
富有特色的阳朔民宿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住宿。 唐 侃/摄
2019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桂林市会议中心举行。 唐 侃/摄
4 文旅重大项目建设招商推动有力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旅游高端化发展,统筹包装策划了一批文旅康养项目和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持续推进桂林融创文化旅游城、天湖国际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项目、阳朔·兴坪休闲养生度假区、荔浦天誉养生谷、龙光·桂林国际养生谷、恭城瑶汉养寿城等重大文化旅游康养项目建设,桂林市文化旅游中心漓江歌剧院成功封顶。1月—10月,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37个重大文旅项目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共完成投资约41亿元。成功赴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开展“民企入桂”招商推介活动,集中签约了一批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项目或合作协议,签约额30多亿元。
5 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
充分利用空窗期,抓好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练好内功、提档升级,加快龙脊梯田、八角寨、猫儿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年内将建成旅游集散中心4家、星级汽车旅游营地12家、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招大引强,融创在建设桂林融创文化旅游城的基础上,与桂林市全面加深合作,联合华侨城等一批知名企业计划投资500亿元,在阳朔、临桂、七星等县(区)建设一批文旅、康养、智能家居产业项目。兴安县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继阳朔县之后的又一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区排名第一。灌阳县获批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龙胜、荔浦、灌阳获批自治区旅游标准化示范县。4个乡村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在全区率先推出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首批评定推出15家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
千年桂林城,繁华东西巷。图为游客们比肩继踵,感受着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 游拥军/摄
“桂林千古情”是广西投资巨大、科技含量高、原生态文化容量非常大的旅游演艺品牌。作为“文化+旅游”融合的又一力作,《桂林千古情》深受游客喜欢,成为桂林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图为演出现场。唐艳兰/摄
6 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发展大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广西医疗器械(桂林)产业示范园、信和信·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二期)、龙光·桂林国际养生谷等一批项目建设,孝慈轩、夕阳红等养老服务项目成效显现。发展夜间经济,着力抓好燕京啤酒堡等一批项目建设,打造益田·西街等高品位步行街、塔山等特色新商圈,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突出抓好“一键游桂林”智慧旅游项目,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综合服务管理体系;疫情期间引导景区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在线支付、扫码入园、语音导游等无接触服务,推动了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旅游产业的数字化也加快了5G商用进程,带动了力港网络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幅增长。
7 强化对外合作打造“桂林平台”
202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10周年和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12月8日至10日,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共享数字旅游”的2020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桂林举行。与旅游展先后同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电视周系列活动、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第十四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十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等系列国际文化旅游活动,进一步落实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相关要求,搭建电子商务旅游、科技旅游、5G网络旅游、智慧城市旅游等领域的旅游合作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扩大文化、传媒及旅游领域沟通与合作,力促文旅复苏振兴,推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打造“桂林平台”,提升桂林区域性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影响力。
未来,桂林将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2020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决策部署,围绕旅游胜地建设“六个一流”目标,加快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升级发展,实现大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同比增长20%,达1.14亿人次;旅游总消费同比增长20%,达1459.42亿元。(李 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