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坝乡龙家村,地处武陵山区酉阳县北部,这里有南北分水岭的圆梁山脉,海拔落差800余米,从山谷至山顶的斜坡地貌,山峦叠嶂,地势陡峭,是典型的山区农村。
龙家村全村只有25平方公里,这个看起来分外美丽的小山村,却因为土地贫瘠成为历来的贫困代名词,但它并没有被遗忘。
龙家村岩下通组路
正在施工的三担溪公路
在连续不断的扶贫开发助力下,特别是2014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乡、县、市先后派出刘家寿、姚飞、刘红辰、冉红四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干在村,县烟草分公司结对帮扶、倾力帮助,重庆西永微电园公司、重庆华恒文化体育公司倾情扶持,历届村支“两委”积极努力,龙家村摘掉了贫困帽,133户贫困家庭、534人全部脱贫,正由脱贫攻坚战场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喝望天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走访查看农户吴志思家的自来水
丁先生带疑虑,仔细查看的同时,进一步详细询问,“您们经常缺水吗?怎么家里都有个大水桶呢?”
袁婆婆回答道:“我们过去几十年缺水缺怕了,稍微天干,就要去几十里外挑水背水,还把屋顶水蓄起来慢慢用。现在,共产党政策好,从集镇把自来水引进后,这两三年就再也没有停过水了,可我们几十年的习惯改不了,总怕哪天又停水了!”
听到这里,丁先生的疑虑彻底打消了,也为龙家村的变化点赞!就在这几年,龙家村全村实现100%自来水管入户,新建水池11个,铺设自来水管15000多米,实现场镇集中统一供水率达85%,老百姓喝望天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山沟沟里的出行,从此不再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龙家村仁路溪、三担溪、黄石板……这些山沟沟里的百姓世代期盼却望路兴叹。无奈下,他们有的选择了举家搬迁、逃出山里,剩下的就是困难群众和故土难离的老人。
龙家村已硬化的公路
蔬菜基地产业硬化路
恰恰因为这些留下来的人,让驻村第一书记、队长们深深感受了他们世代步行几十里、甚至还肩挑背磨百余斤担子进山出山之苦。从谋划、规划、找项目、找资金,再到推进落实,犹如一场接力跑,一道道难题破解,一次次纠纷化解,一米米道路施工,一天天时间逝去,上百年来的羊肠小道,于2019年底变成了亮晃晃的宽敞水泥硬化路。与此同时,通过申请项目资金、行业资金,请求帮扶单位重庆西永微电园公司、中国烟草重庆公司酉阳分公司、重庆华恒文化体育公司捐赠扶持,投入了1000多万元,全村实现了从无一寸硬化路,到通组路硬化100%(除为国家项目铁路施工让道的一段外)、出门基本不带泥,共计硬化了30多公里。不仅老百姓出行变好了,就连高山蔬菜基地、烟草种植基地也都有产业路,生产车、运输车辆直接开进基地,菜农、烟农也减少了肩挑背磨之苦。
不敢奢望的路灯,照到了房前
“我活了六七十年,原本以为路灯都是要去城里才能看见的,真没想到,如今也亮到我们这些山沟沟里了,照在家门口,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这是70岁老人龙再兴的感慨,也是他对如今美好生活最朴实的赞誉。
村里的路灯
龙再兴世代生活在龙家村岩下仁路溪,如今两个女儿出嫁后,他不愿随女儿去条件好的地方居住,依旧习惯住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地方。可就是像龙再兴这样的乡亲们,也盼望自己家门口能通路、照上路灯。这个小小心愿,诉说着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也让遍访的干部不仅仅是记在本子上,而是牢记于心,更成了工作目标。
面对乡亲们的这个小小心愿,驻村工作队四处寻求支援,不放过每一次向行业部门争取的机会,同时也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积极联系各帮扶单位,主动寻找社会帮扶,坚持依靠派驻单位这个“娘家”,分期分批落实全村100多盏路灯新装及部分已坏路灯维修资金,并及时完成安装、组织修复,全村7个村民小组均实现了从无到有,点亮了幸福之路,照出了满满幸福感。
一度荒芜的田土,披上了新装
这个地处武陵山腹地、坡地为主、土地贫瘠的贫困村,依靠传统农耕谋生越发困难,依靠外出务工越发明显,老百姓的土地渐渐撂荒,有的乱草丛生,早已看不出耕地痕迹。
高山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露出喜悦的笑容
面对闲置的资源,龙家村不断探索、积极引导,鼓励村民或大户发展产业,引进企业助推产业,多措并举书写产业发展这篇文章:围绕地域特色品牌,从引导大户做,到引进企业共同做,探索了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500亩高山蔬菜基地,107户农户参与,1387人次就近务工,高山蔬菜品牌持续向好,走进广州、深圳沿海市场;围绕全县主导产业,主动上门邀请,反复实地考察,做好群众引导,唱响了“县级主业负责油茶发展的国企平台+村集体+农户”携手发展模式,岩下1000亩油茶基地,无中生有,实现了想起来,到动起来,再到如火如荼干起来;围绕结对帮扶行业,就近育苗服务,贴近实地指导,倾情上门服务,引导14家大户,发展了400亩烤烟种植基地,形成了“大手牵小手”的带动发展模式;围绕山坡地貌特点,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果林和养殖业,5个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800亩五倍子、500亩黄柏、200亩桃李、150亩牧草等经果林基地项目,还有养牛、养羊、养鸡大户年年增加;围绕线上线下趋势,用好位于省道这一优势,借力重庆西永微电园这一全市开放高地平台资源,于2019年开设了全村第一家淘宝店,组建了龙家村电商服务中心,实现了农产品触网销售,原生态竹笋、猕猴桃和老百姓的土鸡蛋、红薯、土豆、玉米等成了网上商品,陆续飞出了酉阳,飞到了北京、上海、深圳、吉林等全国各地,实现了“一店牵万家、一网连全国”的线上下线模式……
电商中心消费扶贫出货
电商中心产品展示
就这样一来,一度撂荒的土地有人种了,一片荒芜披上了有价绿装,一派绿色生态发展日益呈现,老百姓的土地也变成了资产,土地流转有了租金,就近务工有了薪金,资产入股有了股金。
遮风避雨的小家,变得更温暖
走访贫困户姚正吉
随着时间推移,2014年开启脱贫攻坚之年以来,仍有少数村民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现状,比如杨序清家:一家三代8个人、4个学生,居住在三崁脚这个山沟沟的小木屋里,就靠杨序清夫妻二人办生产、务零工养家糊口,实在无力自建新房,就连村干部帮他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也仍然因为新建房的压力太大而未动。在工作队多次登门劝导下,总算下定决心动工建房了,从大山深处搬到了省道边,建起了新房,住进了新家,学生上学也方便了。还有杨秀兵,一家3人,包括1个学生和1个80多岁的老母亲,原本破烂的木房,经过D级改造,实施翻新,换上新装……
脱贫攻坚以来,龙家村共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房54户,实施危房改造64户,全村普遍变更成了砖混结构的住房,不再透风漏雨,老百姓住得温馨温暖。
家长里短的小事,都有好帮手
如今,村民们常说,这几年又像过去征收农业税那些年了,随时看得见干部,经常有干部来家里。但不一样的是,过去是来征税,如今是问温饱冷暖、送政策、解难题,而且层级也越来越高,从乡里来的,到县里来的,再到省市来的。就这样,六七年下来,干部们一月月入户,不管拉家常也好,了解情况解难题也罢,一次次政策宣讲,一件件小事办起,一句句嘘寒问暖,一点点真情相助,有政策帮助落实,有培训引导参加,有招聘及时推荐,有困难扶持解决,彼此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点牵挂,老百姓习惯了找工作队、问扶贫干部,张口闭口都是共产党好、干部们好、政策好。
走访路上与村民甘胜宇交流
村民姚茂槐常年瘫痪在家,燃气没了,打电话给工作队同志,马上就为他换了新的去,就连银行卡取钱都是找扶贫干部帮忙,说起自己被扶贫的故事都禁不住感动落泪,见人都夸现在这个时代真好啊!高考志愿填报, 对于一个十年寒窗苦读的农村学子肖敏鸿来说却不知如何下手,父母一筹莫展,一家人陷入了困境,扶贫干部这时候也站出来,综合学生兴趣爱好和分数,及时给出了一套建议方案,帮助学生完成填报,最终考上满意的大学,一家人欢喜万分。村里的姚勇大学毕业后,原本工作得好好的,但他想有一番更大作为,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准备和同学一起创业,可是几个月下来才知道创业并非易事,又想找工作了,驻村干部们得知这个信息后,主动帮忙,四处投送简历,很快,姚勇就完成面试并被确认录取,一家人也很满意。还有老邱,就连生病住院,都是先打电话给帮扶干部,还有那句“冉书记,你下个月还来吗?”以及临别时紧紧握住帮扶干部的手,久久不舍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