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此心安处是故乡 ——“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让铜仁搬迁户恋上新家

2020-11-05 14:38:24  来源:潇湘晨报
10月12日傍晚,德江县泉口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户杨胜发的副食店生意红火,他感慨地说:“在新家房子住得安心,日子过得舒心,以后这里就是故乡了!”
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彭俊 摄)

杨胜发的祖祖辈辈都住在泉口镇银甲村。4年前,当地干部动员他到集镇住新房,他心里顾虑重重:“城镇纵然样样好,却是他乡非故乡。”

古人言“居大不易”。“十三五”以来,铜仁市奋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助125个贫困乡镇、1565个贫困村近30万农民搬出大山。

但从山里迁居城市,大多数搬迁户与杨胜发有相同的顾虑。

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通过新市民·追梦桥开展的技能培训,在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内找到了工作。(江佳佳 摄)

搬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铜仁市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重点,以“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为契机,搭“五桥”、建“五家”,创新“1357”工作模式,确保搬迁群众家安、身安、心安。

此心安处是故乡。随着“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深入推进,杨胜发家人在新家楼下开起副食店,他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做工,月收入6000多元,生活安稳下来,心也真正安定下来。

建美幸福家园——家安

碧江区矮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户张华清家里的一把木椅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椅子结构简单而精致,从上面深深浅浅的痕迹可看出已有一些年头。

“这个‘老古董’是父辈传下来的,已使用30多个年头,是我们曾经贫困生活的见证。”张华清说,他家搬进城后,便把这把椅子从老家搬到了新家,以此警醒自己不忘党恩,勤劳奋进。

松桃自治县团山社区乡愁馆内陈列着搬迁群众使用的老物件。(江佳佳 摄)

张华清的老家在碧江区和平乡遥山沟村。老家的房子已有数十年岁月,歪歪斜斜,透风漏雨,破旧不堪。从2009年开始,他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从老家到广州,从广州到铜仁,四处奔走,租房居住。

城市虽大,家安何处?望着灿烂的霓虹,却因每月不能按时交上房租,张华清与妻子李梅不知流过多少泪,搬过多少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是往最便宜最简陋的地方搬。

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张华清家搬进了城当上了“新市民”。同时随着“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张华清的新家园环境越来越好,夫妻二人有了稳定工作,3个孩子转入附近的学校上学,这让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家,终于安定下来了!”

铜仁市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通过搭建感恩桥、致富桥、连心桥、平安桥、融合桥,建奋进之家、幸福之家、温暖之家、和谐之家、文明之家。

该市按照“党委领导+工青妇主体+其他所有组织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的“1+3+X”的组织构架,搭建“五桥”,创建“五家”,全力服务安置点的职工、青少年和妇女儿童。

今年以来,该市成立工程专班,通过组织联建、阵地联抓、服务联合,整合市县工青妇等组织资源近亿元,聚焦“搭五桥建五家”五条工作主线,创新服务方法,打造联合品牌,建美幸福家园,让搬迁群众真正搬进城安下家。

拓宽增收渠道——身安

从工地步行几分钟回到家,杨胜发清爽地洗了个热水澡,吃过晚饭后,他悠闲地走到楼下,帮儿子看店。

“老家的土砖房,一下暴雨就住不安生。”坐在副食店门口,杨胜发忆起过往,感慨万千。

杨胜发的老家银甲村,由于地处滑坡带上,每逢雨季,一家人便提心吊胆、坐立难安。易地扶贫搬迁为这些画上句号,2016年10月,杨胜发接过新家的钥匙,带着家人住进130平方米的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只要肯干,活路天天都有。”杨胜发算了一笔账,搬来新家后,自己在工地上班每月能挣五六千元,加上社区为孩子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以及新开的副食店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富足且充实。

距泉口镇易地扶贫安置点200多公里的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安置点,一条能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的铜仁金街,吸纳了10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收入比过去种地一年的还要多。”从印江自治县搬到万山的向碧芬,在铜仁金街开起了一家小吃店,经营老家的特色美食“木黄米豆腐”,生意红红火火。

安身居大,立业为先。能否在新家扎根,稳定就业是关键。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启动以来,铜仁市在成立工程专班、完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以党建引领,统筹市、县、乡三级创建力量向安置点聚集,努力搭建“新市民”创业就业的“致富桥”。

该市根据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分类分批分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健康、送文化、送资金“五送”活动以及在安置点举办招聘会,发布企业招工、用工信息,免费提供就业咨询指导。

同时通过开办扶贫车间、锦绣作坊、微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满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需求,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目前,铜仁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124个,组织协调开展实用技能培训540场次,开展劳模(工匠)等先进上讲堂活动247场次,组织开展招聘活动389场次,争取工青妇贷款和创业基金2902.48万元,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

情感融入城市——心安

“党和国家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铜仁市思南县双塘街道丽景社区,说起被评为贵州省“最美战疫家庭”一事,搬迁群众田光平满脸自豪。

田光平的老家在思南县香坝镇沈家坝村,搬来城里后成了思南县人民医院的一名保洁员。他乐呵呵地说:“过去往医院跑是花钱治病,如今来医院是上班挣钱。”

2012年,田光平患上重病,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日子越发贫困。两年前,他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县城后,城区优质的医疗条件加上良好的社区环境,让他的身体一天天康复,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今年2月,田光平主动请缨,前往贵州将军山医院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打扫、消毒、更换床单……在将军山医院,他连续奋战了36天。

饮水思源,不忘党恩。从易地扶贫搬迁户到最美战疫家庭,田光平喜悦的背后,不仅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思想转变的缩影,更是“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有力证明。

要让“新市民”搬出大山,还要把心也安放在城市,铜仁不仅搭好“致富桥”,还努力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通过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先进典型宣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以及建立“高校团组织+社区团组织+志愿者”结对模式,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同时,搭建群众排忧解难“连心桥”,在各安置点建立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困难家庭台账,通过实施临时救助、发放圆梦助学金、举办“健康大讲堂”等方式,让群众真切感受温暖,增强自信。

此外,该市还奋力搭建群众权益维护“平安桥”,组建社区治理职工、青年、妇女志愿者队伍267支,通过开展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宣传、化解矛盾纠纷等,强化搬迁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矩意识、集体意识,创建和谐之家。

铜仁还通过搭建市民意识培养“融合桥”,充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教学资源,建设脱贫攻坚夜校22所、建设“追梦”书屋108个,开展城镇生活常识宣传教育、家教家风宣传宣讲、少数民族节日等各类活动近3000次,让“新市民”融入城市,共建文明新家。

此心安处是故乡。铜仁市通过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创新方式搭建“五桥”建设“五家”,让近30万搬迁户恋上新家,阔步迈向新生活,奔向好日子。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