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从黄土高坡到西南边陲,从秦岭深处到大别山区……频频亲临脱贫攻坚第一线,“擂鼓”发令、排兵布阵,指挥中国战贫。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十三五”以来,精准脱贫理念深入人心,“五个一批”引领脱贫致富,农民的眼界更宽了,腰包更鼓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悬崖村”变“幸福村”
“藤梯变钢梯、4G网络覆盖等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阿土列尔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又被称为“悬崖村”。 这里高山地区的村民,出入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一条高耸直上、摇摆不定的“天梯”就是他们唯一的路。
而就在今年,“悬崖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过爬“天梯”的日子了!易地扶贫搬迁,让全村84户贫困户全部搬迁到了位于县城的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一个衣柜、一个碗柜、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还有崭新的床。当“悬崖村”村民吉克曲俄走进新家,发现家里已经摆好了新家具,这些都是四川省财政按每户5000元标准给搬迁村民们购买的。如果想购置电视机、电视柜、沙发、茶几和洗衣机这样的“五件套”, 当地还会给予每户1600元的补贴。
更让吉克曲俄高兴的是,由于这里要入住的都是彝族群众,建筑风格都极具彝族传统聚落的特点,让易地搬迁来的居民们暖心又舒心。为了解决村民就业、医疗和教育等问题,现场还设有专门的贫困户搬迁入住志愿者服务站,对有需要的群众进行指导帮助。
“悬崖村”的搬迁可以说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易地扶贫搬迁涉及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总计近1000万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工作链条最长的“民心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全国已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960多万搬迁群众实现入住。
自身“造血”来脱贫
100%的贫困发生率在中国十分罕见,但云南德宏遮放镇河边寨村的村民小组谢里就曾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这里曾被称作“密林中最后的部落”,与缅甸仅一河之隔,山高林密,耕地资源贫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但是为了守护中国西南的边境线,谢里村人选择留下来。
村民李玉焕回忆道,2000年她刚嫁进谢里的时候,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住的是原始的茅草房,“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喝水靠挑、温饱靠要”。
2017年,李玉焕搬进了新家,盖房子的钱主要来自政府和帮扶企业。那一年,谢里还通了4G网络,大山里的村民一下子开了眼。追网剧、刷抖音、聊微信、上淘宝、听流行音乐、玩网络游戏……村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激发了他们想要靠知识文化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以前我们是不怎么见到钱的。有需要的东西,都是到山上去采摘一些野菜、果子,背到集市上去卖,卖了再换一些米、油、盐。”扶贫攻坚,让村里人懂得了怎么去种植、养殖,“我们见到很多的钱了”。
如今李玉焕每天喂猪喂鸡,在自家几十亩地里套种玉米、坚果和百香果。为了不让村民种出来、养出来的东西“烂在地里”, 村里想了各种办法为村民的产品找销路:采用“党支部+农户承包地入股+集体”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建立“蹦洼合作社”作为固定销售渠道。一只七八十斤的羊就可以卖到一千四五,还供不应求。在各种举措“拧成一股绳”的共同努力下,谢里小组32户147人,在2019年全部脱贫。
为产业扶贫“插上翅膀”
“以前卖给果商2块多钱一斤,去年通过互联网卖往上海、江苏、北京、广东,平均一斤苹果卖到5块多钱。”这是陕西省长武县巨家镇马家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巨小宁一家的脱贫增收账。
马家村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这里曾一度交通不便,无主导产业、群众收入单一,2014年被认定为贫困村。2017年9月,扶贫书记蒙海波开始带领村民网上销售特色农产品,帮助村民打开销路,致富增收。
短短一年时间,马家村已经前后开发出面粉、大豆、蜂蜜等16种农产品,并辐射到全镇13个村。蒙海波还带领大家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产业配套路。路修好了,农产品更方便运出去了,马家村的产业也走上了一条电商助农扶贫、规范化市场化运作的新路。
“十三五”期间,我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助力扶贫,大扶贫格局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县长直播间“带货”、农民变“网红”日益火热……一系列扶贫创新模式,激发出贫困地区稳定增收的信心和动力。
回望“十三五”,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美好未来被勾画得越来越清晰。不仅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全面提升,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的笑脸越来越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文/刘畅 制图/张紫曦 校对/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