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小院讲堂发挥大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荣昌经验

2020-09-23 16:32:4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曹清尧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重庆市荣昌区紧紧抓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群众家门口开设“小院讲堂”,组织志愿者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典型、讲变化“七讲”志愿服务,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的语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进千家万户,搭建起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连接贯通的桥梁,让党的声音响彻基层,让党的关怀温暖基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如何破解基层宣传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如何提升群众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如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荣昌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荣昌区发现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把群众聚起来,那就是群众身边的农家小院和小区楼院。不管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小院是大家每天的归属,在这里搬一张桌子、摆几张凳子就能开讲,三五个人也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里既能有效地缩短与群众的地缘距离,又能拉近干群的心理距离。2019年初,荣昌区在昌元街道开展“小院讲堂”试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进而在全区全面推广。

主要做法

完善运转体系,实现从“走上来”到“送下去”转变。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触角,将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再向前推进到“最后一百米”,着重解决谁来做和群众参与不便的问题。一是搭建“四级”工作体系。在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9个、村(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7个的基础上,以相对集中的院落为中心建设小院实践点384个,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小院”四级体系。每个小院在群众中推选有威望、有能力、有意愿为小院服务的院长1名、小院院委会成员2-3名,收集群众需求、协调实践站所、开展小院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同时,为加强统筹率先在全市设立副处级机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二是建立“四级”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志愿者培训基地和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建立专业化志愿队伍,成立志愿服务总队1支、部门和镇街分队33支、村(社区)小队152支、小院支队384支,注册志愿者13万人,解决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谁来做的问题。特别是小院支队,所有队员从小院中来、从群众中来,不仅调动群众积极性,还能让群众的需求“不出院”就能收集;新的思想和政策“不出院”就能听到;群众身边事“不出院”就能解决。三是明确“四必接”运转体系。采取“每周一次走访、每月一次活动、每季一次评比”方式,做到“群众点单小院必接、小院报单实践站必接、实践站报单实践所必接、实践所报单中心必接”,按照“自己能办事项自己办、一般事项所(站)办、重大事项中心办”原则,实行“群众点单、小院收(配)单、实践所(站)分单、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让群众需求事事有办理、件件有回音。

开展“七讲”活动,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来”转变。以“小院讲堂”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组建“党员干部、骨干人员、专业人士、先进典型、普通群众”志愿队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分众化、精准化、对象化开展“七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志愿服务队伍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一是党员干部讲理论。全区的党员领导干部全部作为志愿者,下沉服务,进入“小院讲堂”开展宣传,参与度达到86%;同时广泛吸收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党员干部作为志愿者,通过群众喜欢的小故事、具有地方特色的金钱板等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容易懂、容易记、容易传。二是骨干人员讲政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建立师资库和宣传资料库,将涉及民生、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骨干人员入库,根据群众点单,有针对性派送服务,将低保、就业、贷款等惠民政策梳理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用身边的具体事例,为群众答疑解惑。三是专业人士讲法律。区政法部门组织“法润棠城”志愿者,通过送法律进村社、到农户,为群众宣讲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学法、懂法、用法意识。四是专技人员讲科技。建立区、镇(街道)两级建立专业人员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创新创业、卫生健康、心理健康、网络等方面的志愿者,通过集中授课、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等方式,传授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耕作技术、农村电商经营等知识,提升群众的实用技能水平。五是医护专家讲健康。组建医护人员志愿服务队伍,进村入户为农村老人、妇女、儿童开展上门服务,进行免费健康检查,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农村不良生活习惯。六是先进典型讲故事。把喻茂坚陈列馆、红色家园、张培爵纪念馆、铜鼓镇革命英烈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现场教学点,讲英雄故事、家风故事。定期开展“清洁户”“身边好人”“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通过“小院讲堂”讲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用身边人带动大家做好身边事。七是普通群众讲变化。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发动群众走出来、干起来、站上来,制定文明公约、挖掘小院精神、打造小院文化,开展“邻里守望”“牵手关爱”等志愿服务活动;群众走上“小院讲堂”,讲述身边的变化,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良好氛围,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探索创新,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调动各方力量、充分整合资源,通过“引、治、联”的有机融合,探索一条基层创新发展之路。一是建立“十指连心”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在全区推行“十指连心”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制度,采取市管领导重点访、部门干部定期访、镇街干部普遍访、村社干部经常访的方式,收集群众需求。针对“白天干部下村,群众外出干活;晚上干部回城,群众收工回家”的时间差问题,在21个镇街全面推行值夜制度,明确镇街区管领导干部每人每周值夜3天,每个工作日安排1/3的镇街其他干部参加值夜,利用“小院讲堂”开展夜间理论宣讲,分级分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答疑解惑、收集问题办理反馈意见;开展“百名干部进企业”活动,选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进入规上工业企业,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特别是全面复工复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不仅用“十指”敲开了百姓家门,还在解决群众和企业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叩开了群众心门。二是完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小院讲堂”载体,整合组织、宣传、政法、司法各方面的基层治理的工作要求、项目资金,探索小院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新型乡村自治小院创建。荣昌区共培育“三治融合”新型乡村自治小院96个,广顺高瓷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富街道通安村等49个村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连点成片、连片成面,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走好“志智双扶”脱贫攻坚路径。“小院讲堂”发挥扶志、扶智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融入感党恩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政策宣传与帮扶;根据贫困群众生产需求和生活实际,开展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挖掘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以讲故事、谈变化等形式,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建立保障机制,实现从“解一时”到“管长远”转变。建立“小院讲堂”管理制度,出台嘉许激励办法,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运行,解决管长效、管长远的问题。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出台《荣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院讲堂”工作方案》,明确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下沉“小院讲堂”开展志愿活动,设置统一管理流程,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让“小院讲堂”活动有任务、有标准、有监督。二是出台嘉许激励办法。制定《荣昌区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从表彰示榜、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三方面给予志愿者激励,结合自身实际,与“在村头”电商平台结合,打造线上线下“文明实践兑换超市”,根据群众参与讲堂次数和成效进行积分,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兑换实物或服务;同时搭建文明实践积分与信用贷款互通平台,对观胜镇银河村等7个实践站授信1000万元,有效增强了志愿者和群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给予6000人以下村(社区)补助1万元,6000人以上村(社区)补助1.5万元,作为“小院讲堂”工作经费。同时,通过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社会筹集等方式,补充工作经费,通过多方保障,让志愿服务活动能长期坚持下来,确保常态长效。

初步成效

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群众思想觉悟有效提升。全区在农家小院和城区楼院建立线下“小院讲堂”384个,在21个镇街、152个村(社区)投入线上广播477组,累计开展理论宣传5000余场。“小院讲堂”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最接地气的事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透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用,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升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如,远觉镇高观音村地处偏远,由于地理位置和多年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群众信奉迷信,制约了村里的发展。通过开设“小院讲堂”,群众转变了观念,拆除土寺庙改造为“觉悟广场”。目前,该广场已成为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阵地。荣昌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是几十年来难以解决的大难题,从去年开始,在四个重点地段、群众较集中的院落开设“小院讲堂”,有针对性地选派专业的志愿者和身边的典型,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讲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讲给荣昌和群众带来的好处,群众的观念发生转变,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

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党组织凝聚力不断提升。民意零距离,干群面对面,一起求出了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和谐的“最大同心圆”。全区4000名党员干部志愿者走出机关门、敲开农户门,2000名机关干部走出机关门、敲开企业门,1.6万名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敲开百姓门,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盼需,了解企业需求、送上解忧政策;带动10万名群众主动参与共战疫情、清洁家园等文明实践活动,催生了荣昌区“十指连心”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制度,并获评“2019民生示范工程”,得到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肯定。如今,党员干部志愿者进百姓门,讲百姓话,帮百姓忙已是常态。昌元街道海棠北苑原来是一处安置房,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喂鸡、种菜、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去年通过在全区率先开设“小院讲堂”,小院群众积极参与“七讲”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小院自治、开展典型评选……不仅小院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小院里更是凝聚起一股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院28名志愿者,主动站了出来,每天轮流坚守小院,开展抗疫宣传、开展排查、送物资等志愿服务活动。

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百姓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发挥“小院讲堂”联系群众紧密的作用,一批“老旧小区大提升”“农村危旧房改造”“照亮群众回家路”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项目纷纷落地,得到群众点赞。荣昌区共策划志愿服务项目755个,统筹资金3000万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4039件,化解邻里矛盾2546件,帮助青少年实现微心愿650个。将群众关注的老旧小区、农村危旧房等问题列入民生项目,投资7.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98个、农村危旧房9827户,解决了群众最闹心的事,小讲堂促成大事情。如,昌元街道白象社区农资公司家属院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小区年久失修,且无专人管理,院子坑坑洼洼,电线、网线等管线在房屋外围和院子上空交织,格外杂乱。“小院讲堂”在收集群众需求时,了解到居民需求,将需求清单上交实践中心,荣昌区委主要负责人亲自负责“老旧小区大提升”,决定在该家属院先行先试,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并在年内全面启动29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再用1-2年时间把全区530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综合整治。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三崇堂大院聚集着57栋房屋,这些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年代久远,有些甚至超过百年,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加上排污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极差。了解到这一需求后,根据该院的具体情况,荣昌区进行农村旧房整治。如今,老百姓用“院儿亮了、花儿开了、日子好了、心里美了”来说现在的三崇堂。今年5月5日,荣昌被国务院表彰为“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

打造了共建共治格局,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升。通过“小院讲堂”,荣昌区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徐前凯、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等国家级先进典型7名,“重庆市道德模范”等市级先进典型68名,宣传推介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267名;开展“十抵制十提倡”,形成小院文明公约167个,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163个,解决农村一些群众“爱面子、讲排场、比档次”的消费陋习;实施“城乡三清”行动,开展“荣昌更洁净”人居环境整治、“美家美户·姐妹相助”家居收纳整理等活动,推动养成保持干净整洁习惯。推行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引导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运用纪念馆、英烈园、陈列馆,建立村史馆、院史馆,推动“讲党史、传乡史、立乡贤、树乡风”,推动市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在喻茂坚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设家风讲堂,弘扬喻茂坚的德廉家风,每年吸引4万余名参观者。在重庆市第一家集中解决老地下党员及其遗孀生活居住地红色家园,开展红色故事会、老党员讲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等活动90期,播放红色电影50余场,接待区内外参观人员80批次、6000人次。

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得到提升。“小院讲堂”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邀请654名技术人员走进“小院讲堂”、走进田间地头、走上网络,开展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产品销售指导1000多场,解决群众生产发展问题400多个,解决技术难题256个,带动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105个,带动了2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帮助527户贫困户走出贫困,不仅让群众富了脑袋,还富了口袋,更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今年,荣昌代表重庆作为非重点区县之一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全区6947户脱贫户100%对扶贫工作表示十分满意,这与“小院讲堂”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如,吴家镇双流村是一个靠种植增收的蔬菜村,蔬菜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一直是村民最大的需求。双流村专门邀请蔬菜科技专家大院的志愿者走进“小院讲堂”,有针对性教授莲白、黄瓜、茄子、番茄、草莓等蔬菜和水果种植技术,并把网络直播直接搬到大棚,带动群众网络直播卖货。今年,该村蔬菜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320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58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实践启示

用党的创新理论聚民心、筑同心是核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核心任务是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作的推进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培育群众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是重要的任务。在“小院讲堂”的“七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既接了“天线”,又接了“地气”,真正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听得进。在不断的宣传引导中,凝聚了民心、汇聚起同心,动员和激励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人民是基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主体是群众,对象也是群众,力量的源泉更是群众。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必须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建立与群众思想、感情联系的纽带,找准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发动群众参与,听取群众的需求、意见和经验,这样才能植根于深厚的沃土,才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实际出发、精准对接是关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温润心灵、温暖人心。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防止“大而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志愿服务,从群众的实际出发,收集群众需求,分类策划项目,坚持分众化、对象化开展服务,做到群众需求精准、志愿服务精准、群众反馈精准,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方能见到长效,取得实效。

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是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是要建立有效运行机制,科学统筹调配资源,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文明实践之中,才能形成文明实践的强大合力。“小院讲堂”从设立之初就注重群众参与、资源融合,小讲台、小故事、小百姓讲述的都是大道理,推动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