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来九龙半岛感受艺术与诗意

2020-09-23 15:00:55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曾经以为自己多次打卡重庆,把重庆主城的景点都逛了个遍,直到今年6月和朋友再去重庆,才发现自己竟然遗漏了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地方。”在某旅游网站上,江西游客邱金燕写下这样一段话。

涂鸦墙。通讯员 周邦静 摄

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正是“九龙九景”中的“美术半岛”。这里有西南地区唯一“当代艺术圣地”——四川美术学院,有世界上最大的涂鸦艺术群——黄桷坪涂鸦艺术街,还有交通茶馆、军哥书屋、喜玛拉雅书店等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美术半岛”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日前,笔者来到川美黄桷坪校区、黄桷坪涂鸦艺术街、交通茶馆和大车队工艺·创意豪斯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大车队文创园”),对当地居民、游客和艺术工作者进行了采访。

经过改造的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大门。通讯员 陈林 摄

四川美术学院:各种艺术作品随处可见

“去年国庆,我们一家人才来川美看了全国美展,不到一年时间,川美变得更漂亮了!”上午10点,站在焕然一新的川美黄桷坪校区门前,来自安徽的游客李悦鑫感慨万千。

迄今办学快满80年的四川美术学院,前身的一脉是1940年由李有行、沈福文等归国艺术教育家在成都创立的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一脉是1950年西北军政大学艺术骨干南下重庆创立的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3年,两校美术、设计类学科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定址黄桷坪。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

今年5月,重庆美术公园落户九龙半岛,川美黄桷坪校区作为重庆美术公园建设的核心区域,已率先启动校园形象提升工程,拉开了重庆美术公园建设的帷幕。

据了解,该工程以“增绿添彩”为主线,除了栽种鲜花、增设灯饰、修复破损路面外,川美黄桷坪校区门口刻有“四川美术学院”的石碑及花坛景观,是此次工程重点打造的地方。

“我们从敦煌壁画中提取了15种颜色,最终选定‘石青石绿’,作为石碑字迹的颜色。”川美重大题材创作研究中心委员余都全程参与了此次设计。他说,“石青石绿”有艺术长青的寓意,而花坛的颜色选用亮灰色,涂鸦的地方选用蓝色、青色,都是为了与石碑相呼应,让整体景观更有层次感。

此外,在九龙坡区的大力支持下,川美图书馆、重庆当代美术馆、红楼、综合楼等“两馆两楼”也相继完成外立面、门窗改造等形象提升,涉及改造、维护的建筑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

笔者走进川美黄桷坪校区看到,近4米高的牛仔裤、被捏脸弄疼的娃娃、站在肩膀上跳舞的小孩……各种创意雕塑和装置艺术作品,如珍珠般散落在校园各处。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为环境优雅的校园,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质。

游客打卡涂鸦街。通讯员 周邦静 摄

黄桷坪涂鸦街:艺术元素遍布各个角落

川美黄桷坪校区外,就是文艺青年的热门打卡地——黄桷坪涂鸦艺术街,起于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止于501艺术基地,全长1.25公里,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群。

据悉,整个涂鸦工程由800余名工人、学生和艺术家参与制作,花费各色涂料达到1.25万公斤,消耗各类画笔、油刷近3万支。它打破了空间的规则,将艺术融合到一个开放的生活空间,让人一不小心就会跌进独特的艺术氛围中。

“当我还在公交车上时,远远看见路边墙上、建筑上色彩斑斓的涂鸦,就忍不住想去拍照。”来黄桷坪游玩的周晓棋告诉笔者,在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各式各样的涂鸦元素遍布街区,非常适合拍照,走在街上有一种处处都是惊喜的感觉。

在501艺术基地外,一群来自成都的游客正在“我爱重庆”字样的涂鸦墙前拍照。游客王谨凡告诉笔者,他们此次来重庆游玩,充满了艺术气息的黄桷坪涂鸦街正是他们“打卡”的第一站。

游客张涛蕴来自四川绵阳,他最喜欢的涂鸦作品是长20米,高3米的《口罩下的微笑》。笔者看到,这幅画的主色调由上至下呈现白蓝渐变,象征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画框形似一个巨大的口罩,画中20个白色的正方体,紧挨着连成一串,形似一排微笑的牙齿,象征着疫情期间封闭的所有空间,以及空间里主动隔离、支持抗疫的人民,而这幅画的主角,正是屹立于正方体上部的一线抗疫英雄们。“能够如此快速地创作出致敬抗疫英雄的涂鸦作品,让我十分感动。”张涛蕴说。

交通茶馆。通讯员 周邦静 摄

交通茶馆:老重庆的味道

从川美黄桷坪校区大门往邮电路方向走300米左右,坎下有一条小道,径直走进去,就到了交通茶馆。

1987年开业的交通茶馆,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格,老式木框架结构,顶棚镶嵌几片玻璃亮瓦采光,几根柱子入顶,墙体斑驳。馆内整整齐齐地摆满四方桌和条凳,临近午时,老的少的,下棋的喝茶的,拍照的打卡的,座无虚席。

在茶馆5号桌,60多岁的老罗、老杨两人独坐一方木桌凳,全神贯注下着围棋。直到棋局落定,笔者上前攀谈,他们才打开话匣。

“这里的老板客气,有人情味。”老罗说,自交通茶馆开业以来,他就经常光顾,这里茶水好、堂子大、价格不贵,还可以跟朋友下棋,比待在自己家头还要安逸。

“我在这里喝了近20年茶,从最 开始茶费5角,到现在8块,每天到这里来已经习以为常。”老杨说,像他这样的老茶客还有很多,只要平时没得事,他们都愿意来茶馆坐坐,下下棋,摆摆龙门阵。

“重庆总是越陈旧的地方越吸引人,交通茶馆里的生活气息瞬间把我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庆。”与朋友一起来茶馆“打卡”的上海游客甘莹告诉笔者,在交通茶馆,当她看见悠闲的老茶客说着地道的重庆方言,然后端着青花盖碗喝上一口茶,感觉这就是老重庆的味道。

大车队工艺·创意豪斯。通讯员 周邦静 摄

大车队文创园:手艺人的创业沃土

黄桷坪邮电路冻库站前行,步行不到5分钟,抬头就能望见“大车队工艺·创意豪斯”的招牌。

从整体外观看,该场地工业风格浓厚并且保留了部分历史元素。园区内,现代和复古激烈碰撞的气息扑面而来:低矮的工业风格浓厚的门店,墙壁上大片碧绿的爬山虎,让人仿佛回到上世纪50年代;而随处可见的简约景观小品、明亮的咖啡厅画廊和各种时尚设计,又把人拉回到现代。

这片定位为“工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文创区,曾经是重庆发电厂运输总公司的大车队的所在地。2014年,随着重庆发电厂环保迁建,重庆发电厂运输总公司大车队也随之迁走,其所在场地经过改建和维护,现已成为“黄漂”创业的摇篮。

该文创园负责人刘奕然告诉笔者,文创园优先照顾毕业三年内的“黄漂”或者年轻的手工艺人,希望他们在创业初期,在免租或低租的状态下,专注自己的技艺,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川美佛学研究专业毕业的纪晓棠在做刺绣设计时接触到扎染,到贵州学习了扎染技术后,去年,她在大车队文创园里落定,创立了自己的扎染工坊“卿遇”,为游客提供扎染DIY体验,还出售她自己制作的扎染手工艺品。

纪晓棠说,她毕业后去过很多城市生活,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黄桷坪,因为喜欢这里的艺术氛围,能够沉下心来学习和创作。她也很喜欢大车队文创园的工作环境,与高层写字楼不同,在低密度的文创园中,入驻的手工艺人能够像熟识的邻居一样,在交流中激发灵感,甚至进行跨界合作。

事实上,除了大车队文创园,九龙半岛还有102、501艺术基地、京渝国际文创园等文创艺术园区,汇聚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在这里,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高水平的美术展览接连不断,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惬意的慢生活,持续吸引着人们慕名而来。这,应该就是“美术半岛”的魅力所在吧。 (通讯员 曾建渝)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