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6个老人喊起千年南溪号子

2020-08-19 15:13:36  来源:黔江文旅

“南溪山高两面坡,男女老少爱唱歌。沿河两岸号子起,‘炸’断悠悠南溪河……”

河边演唱

走进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耳里就会传来南溪号子声,那粗犷而又高亢的号子声音,在山野里久久回响。“据史料记载,南溪号子的渊源可追溯到唐朝,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黔江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高森说,南溪号子独属南溪村,“是南溪村专利产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号子声中长大

在南溪村,70来岁的村民杨正泽,每天起床后,就要站在家门口,喊上一段南溪号子后才去干活。这一习惯,自他六七岁学唱南溪号子后就没间断过,算来已要到70个年头。如今,他已成了南溪号子的国家级传承人。

传人杨正泽教唱南溪号子

南溪村位于大山中的峡谷里,清澈的南溪河穿村而过。由于地处偏僻,山高坡陡,以致前几年才通公路。

“我是在号子中长大的。”杨正泽说,大集体时代,南溪村是南溪大队,有六七个小组,分布在南溪河两岸。“那时是栽秧、挖地、背水、挑粪都要喊,山上、田间、河边、家中,处处都能听到。”

“在坡上干活时,喊号子的场面是最热闹最壮观。”杨正泽说,社员们在坡上一边干活一边喊号子,时而是南岸喊北岸和,时而又是北岸喊南岸和。这一喊一和把整个山野都吼沸腾了。“有时,大家还用号子代替吵架。你吵一句,我闹一句,虽然泼辣、粗暴,但仍是那么动听,让听的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号子为媒

“号子一打过山头,阿哥站在山背后,拿把柴刀敲得响,想把幺妹引出沟。” “吼号子也是南溪的小伙子和姑娘的恋爱红线。”80来岁的村民李绍俊说,南溪小伙子看上一个姑娘后就喊号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无论姑娘喜不喜欢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也会用号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姑娘和小伙子一吼一和就对起了号子。

“我和妻子就是号子作的媒。”李绍俊说,他和妻子冯广香是同年生人,他比冯广香年长半岁。

李绍俊冯广香夫妇

“鹭鸶死在田坎上,白鹤拢来哭一场。虽说不是同林鸟,大家都是‘打鱼郎’。”这首号子情歌是李绍俊和冯广香的“保留曲目”。这首情歌让他们相识、相爱到结婚,并双双成为南溪号子的传人,只是冯广香是唯一的女传人。“我们一唱一和过了60多年,从没拌个嘴,红过脸。” 冯广香说。

唯一的女传人冯广香

文革时,南溪号子成了牛鬼蛇神,喊号子就要遭批斗。李绍俊和冯广香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哼几句,过一下号子瘾。

“濒危”项目

鹅池镇宣传委员钟世泽说,南溪号子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民间传说。腔调和唱法比较固定,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

即兴演唱

“老爸,你喊号子把喉咙喊痛了,一年到头没得一分钱。我在外打工,一年还能挣好几万块钱。”杨正泽每年在儿子打工回家过春节时,都要劝儿子跟他学喊号子,但都被拒绝。他拗不过儿子,跟着儿子出门打工去了。冯广香和李绍俊夫妇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他们养育了6个子女,也没有一人愿意学吼号子。

如今,村里能掌握南溪号子全部“喊法”的艺人仅剩6人。他们是杨正泽、冯广香、胡兴泽、李绍俊、李元碧、李永坤。年龄最大的冯广香和李绍俊,夫妻俩都是80来岁了,年龄最小的李永坤也快70岁了。

在院落里演唱

据了解,依据国家有关法规,传承人低于10人以下的“非遗”项目便可列为“濒危”项目。南溪号子便在此列。让钟世泽至今还感到无奈的是,2010年6月,央视请7个传人到北京录制《民歌·中国之魅力重庆》节目时,杨再方却病了。镇上只得临时找一个能勉强“喊”的村民去“将就”了一下。

走进课堂

“南溪号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人同时吼,每次一般不少于7人,吼的人越多效果越好。”钟世泽说,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嗓音也一年不如一年响亮,6个传承人无时不在为南溪号子的传承困境忧虑。

年龄最小的传人李永坤

近年来,黔江区文化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抢救南溪号子,让南溪号子传承下去。鹅池镇在镇中心小学建立了南溪号子传承基地,黔江区也有10多所中小学校建起了南溪号子传承基地,冯广香成了编外授课老师。

中学生学唱南溪号子

“只要接到授课通知,我就要丢下手里的活赶去。”冯广香说,她是南溪号子的传人,有义务传承的责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