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訾谦 王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文化小康是重要一环。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日前,记者来到辽宁大地,感受老百姓幸福生活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
“住在这里我觉得特别幸福”
私搭乱建拆除了,下沉式垃圾桶配备齐全了,院里东拉西扯的“蜘蛛网”电线理顺了……看着身边环境发生的变化,家住辽宁沈阳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的曹大爷心情格外愉悦。
据曹大爷回忆,多福社区多年前是典型的弃管难治社区,环境差、治安乱,“多福”的名字对社区仿佛成了一种嘲弄。直到2009年3月,当地政府开始了对多福社区的全方位改造。最直观的是硬件方面的改变,同时保洁人员也增加了,小区环境变得非常整洁。
在改造过程中,多福社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入“福文化”内涵,建造了“福文化”地标汇福门、迎福墙、祈福石、聚福亭、福田广场、千福榜等“多福八景”。“自从创建文化特色社区以来,丰富多彩的福文化活动使得居民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脏乱差的大杂院变成了‘抬头见福、伸手摸福、脚下踩福、心中有福’的幸福家园。”多福社区书记孟晓丹表示。
据悉,为了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政府不仅投入40余万元,建立了东北地区首家社区博物馆——“福文化博物馆”,还修建了一个多福人共有的家祠——福祠,作为社区居民祈福、惜福、纳福、传福载体,福祠建成之后就成为多福社区居民及周边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及福文化元素内涵展现的场所。
在多福社区居住了20多年的郭东辉说:“社区‘福文化’,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住在这里我觉得特别幸福!”
过去“挖石油”现在“挖文化”
在辽河汇入渤海的入海口,辽宁省盘锦市因石油而生。走向小康的新征程中,盘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肩负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任,率先在辽宁省完成自身的文化定位,将文化深深植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心中。
过去“挖石油”现在“挖文化”。辽河岸边文化兴,盘锦文化产业聚集区域正冉冉升起。“辽河国际艺术区是辽宁第一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艺术区内先后建成了辽河美术馆、辽河画院、广厦艺术街、辽河民俗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带领当地民众迈向文化小康。”辽河国际艺术区工作人员张守波说,这里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大师和怀着各种奇思妙想的创业青年,形成了一个文化旋涡,吸引着各方关注。
和别的文化产业区不同,辽河国际艺术区还十分注重对中医药等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张守波向记者介绍,艺术区内的辽河口中医古籍博物馆内,收藏着十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收集的近万卷手抄本和影印本中医古籍,其中大量的中医药方已经得到验证并生产,取得良好的市场口碑。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收集中医古籍是传承和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会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中医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赋能。如今的辽宁,不断涌现出“文化+科技”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量的新技术使文化与科技在跨界和融合中擦出新的火花。
坐在智能观光车内,车窗也是“屏幕”,窗外的风光与文化影片在车窗上相遇;不用佩戴3D眼镜和头盔,在空中就能显示出逼真的立体巨像;一块特制屏幕上,竟然能呈现立体的文物细节展示……在辽宁沈阳浑南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让人们离文化越来越近。
“采用我们的技术,任何一个历史博物馆都可以让游客裸眼看到千百年前同一地点的真实模样。”沈阳体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家琪表示,希望通过可令观众多维度品鉴历史、文化之美的数字化移动博物馆,让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楼宇、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传媒等产业融合发展,沈阳市沈河区实施“文化+”战略,强化“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从多个方面对盛京皇城风貌和业态发展进行综合改造。沈河区委宣传部长张玲介绍,盛京皇城文化旅游区位于沈阳市中心区域,总面积1.69平方公里,浓缩了东北特有的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沈阳发展的历史见证。
未来三年,沈阳市计划投资20.43亿元,加快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街区景观综合提升、业态调整转型升级等19大类88个项目,将盛京皇城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最具吸引力的商贸中心、最具穿透力的文化旅游胜地。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