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湾村昔日土坯房变成民宿风景区。 |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86个县中,有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就有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去年底,甘肃仍有8个贫困县未摘帽、17.5万人未脱贫。紧盯短板弱项、精准靶向施策,甘肃全省上下同心,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产三产较落后
经营主体底子薄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构建产业体系
【案例】7月13日,烈日炎炎。西和县蒿林乡团结村,申周稳正和妻子一起采摘花椒。
“太阳这么大,不用担心捂坏了。”申周稳说,“今年天气好,产量高得很!一棵能产4到5斤干货。”按去年的收购价,一棵树就能卖将近300元钱。
蒿林乡共12个村,全是深度贫困村。“原来贫困发生率高达61.7%。”乡长郑清辉介绍,当地山大沟深,78个村民小组分散居住在78个山头上。“以前种的是小麦、土豆和油菜,只能糊口。”
从2017年开始,当地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花椒,近年来又增种辣椒。“现在,‘双椒’是我们脱贫的主导产业。”郑清辉说,平均下来,一亩花椒地产值近7000元。
【挑战】甘肃自然条件恶劣,二产三产较为落后。脱贫一靠种植、二靠养殖,受天气、市场、疾病等因素影响大,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
而且,有的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营主体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部分合作社因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成长性较差。
【举措】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西和县构建“以半夏为主中药材,花椒、八盘梨和食用菌为主经济林果蔬,养鸡养猪为主畜牧养殖”三大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短平快到户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不减。目前,已发展中药材15万亩、经济林果蔬53万亩、畜牧养殖93.5万只。同时,强化农业保险支撑,将险种扩大至22种,实现贫困户、贫困户所有种养业及产业标准化基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3个全覆盖”,消除后顾之忧。
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8年以来,礼县累计筹措资金3581万元,扶持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594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订单收购(托养代管)”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58万户。目前,累计安排到户产业扶持资金3.74亿元,已兑现分红1894.05万元。
甘肃紧抓贫困人口增收这个关键,坚持产业整体构建与到户产业培育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等“五小”产业,基本实现县有主导产业、村有致富门路、户有增收项目。
职业技能缺乏
工资低不稳定
内扩外送,全力以赴促进就业
【案例】从土房子搬进楼房,李文权却不太得劲儿。“干啥都要花钱,不如农村自在。”“那你还愿意搬回去住吗?”一旁的村干部调侃。“当然不愿意!”他一口回绝。
李文权原来家住宕昌县两河口镇罗湾村,海拔近2000米。两年前,村子易地搬迁,李文权搬入县城附近的山水雅园安置点。他的老家,被改造成了山湾梦谷古羌民俗田园乡舍景区。他自己,也成了景区保洁员,每月工资3000元。
“景区的保安、保洁、绿化工人,优先聘用贫困户。”镇党委副书记王兴文说。
【挑战】一些贫困户缺乏职业技能或者文化程度低,即使外出也只能打短工,工资低、不稳定。部分群众思想保守,宁可守着一亩三分地受穷,也不肯外出务工。
【举措】7月17日中午,东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烹饪课堂内,47岁的马婷正在老师指导下颠勺。“食宿全免,最少学习一个月,至少学会15道菜。”校长妥凤英说,从入学起,学校就与县劳务办、餐饮协会对接好,学习期满后帮助学员择业、就业。当地逐户逐人走访摸排,查清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输转意愿。目前,全县共摸排劳动力17.49万人,已输转84368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临夏县部分劳动力务工时间缩短,个别群众增收不稳定。当地出台措施,以奖代补鼓励干部职工和村干部带队输转、各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和劳务中介机构组织输转。
与浙江义乌和谐明芯光电科技公司多次对接协商后,2月19日,西和县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输送,首批83名务工人员赴义乌复工。到4月底,全县有输转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目前,当地累计输转105966人,包含贫困户55969人,其中未脱贫户3017人。
基本条件恶劣
缺乏战贫勇气
正面激励,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动力
【案例】“都觉得我年纪大了,不愿意跟我成立合作社,我偏要干出个样来!”不久前,67岁的马一吉勒跑到县上,注册成立了东乡族自治县大树乡马一吉勒养殖公司。
马一吉勒自幼丧父,母亲因病瘫痪20多年,过去从没想过能摘掉穷帽。2014年,在甘肃银行驻村干部帮助下,他鼓起勇气贷款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起早贪黑,他成为村里规模最大的养殖户。
去年,马一吉勒还清了贷款。之所以不想当羊倌儿、要干总经理,他有更长远的打算:“家门口车流量大,我要开个农家乐,把养殖产业链延长加宽。”
【挑战】甘肃有3720个深度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要么十年九旱,要么高寒湿冷,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闭塞。8个未摘帽县,未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不足问题凸显。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缺乏战贫信心。
【举措】在岷县维新镇回沟村,50岁的王二个“大名鼎鼎”——看到有车进村,先拦住再要钱;见到村干部,就追着报销医药费……
因为患有慢性病,王二个种不了地、干不了重活。来自省自然资源厅的第一书记安建昌了解情况后,为他申请并办理了二类低保,又鼓励王二个外出打工,没想到碰了钉子——“我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出去还不是下苦力!”
“天天在家蹲着,靠那几个低保钱。出去以后,重体力活是干不了,大门也看不好?”
王二个臊得脸红,第二天就收拾行囊外出打工。“他前一阵儿在岷县县城一家企业看大门,每月能挣2000元哩!”安建昌说。
近年来,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甘肃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通渭县用好乡村“大喇叭”、新媒体平台等,从思想、志气、信心、技能等入手,讲好群众身边的脱贫案例,提高政策知晓率。东乡县推广村民知情大会、用好村级广播平台,挖掘先进人物事迹,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礼县组建精神扶贫助推精准脱贫文艺文化宣传小分队,深入贫困乡村巡回演出170场次,参与群众5.6万人。
帮扶措施不到位
村户资料不完善
狠抓整改,压紧压实干部责任
【案例】方言听不懂、老乡不搭理,刚来宕昌县甘江头乡张家山村不到半月,李国义打起了退堂鼓。
“之前有思想准备,但来了一看,心还是凉了半截。”来自中信银行兰州分行的李国义,2018年6月开始驻村。“131户里130户是建档立卡户。3个社,分散住在3个海拔2300多米的山头上。村上没有任何集体经济,账上一分钱没有。”
虽然老乡说的土话听不懂,但李国义还是从他们眼神中看到了不信任。“我挨家挨门入户,乡亲们干活我就帮忙。花了3个多月,把每户情况基本摸透了。”
两年多来,李国义帮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光伏电站。“还有28户71人没有脱贫,其中兜底户21户35人,剩余7户36人快脱贫了。”
【挑战】帮扶干部政策不熟悉、户情不掌握的问题仍存在,个别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帮扶措施不到位,村户资料不够完善和规范。
【举措】镇原县把13个未脱贫村、3765户重点户、10867人全部纳入挂牌作战范围,分为4个板块19个作战组,实行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分战区包抓、县级干部包乡、部门单位帮村、工作队驻村、扶贫专干包村、干部职工帮户的联动机制。
通渭县推行双向据实申请、调查核实确认、乡镇汇总上报、县级研判预警“四步”工作法,对775户已脱贫监测户和2693户边缘户全覆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返贫致贫风险。研判后迅速采取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组织就业务工创收等措施。
东乡县对问题整改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推进,对重点单位上门督导,对责任领导下发交办函、提醒函,对整改进展缓慢单位下发督办函。“今年,又组建300名业务骨干核查组,对照验收指标,过筛子核查。”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国龙说。
制图: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