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茧丝织就脱贫致富路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质量发展桑蚕产业纪实
2020-07-17 08:56:54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阮蓓

今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近两万名村民搬出大山,家家户户用上电,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全族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570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11756余元。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勉励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的亲切话语让毛南族广大干群倍感温暖和鼓舞。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且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2016年以来,环江选定桑蚕作为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之一。到2019年,全县桑园面积超过19万亩,产鲜茧近3万吨,蚕桑生产遍布全县12个乡镇151个村4.39万农户,农民养蚕总收入13亿余元,养蚕农户户均收入超过2.5万元,桑蚕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尤其是毛南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广西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桑养蚕,桑树萌芽早、落叶迟,生产期长,养蚕投入成本低、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具有‘短、平、快’优势,很适合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发展。”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标指出,在广西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种桑养蚕,其中17个县把桑蚕产业作为“5+2”县级特色产业。同时,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桑蚕育种在全国居领先水平,自主育成的家蚕品种饲养量占全区的98%以上,蚕茧产量连续15年领跑全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立足根本聚焦“造血”小蚕桑铺就脱贫大道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环江县立足本地实际,将蚕桑作为县级“5+2”、村级“3+1”农业产业扶贫首选项目,大力推广了“桂桑优12”“桑特优2号”等优良桑树品种和“两广二号”“桂蚕2号”等优良蚕品种,普及应用了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自动上蔟等省力实用技术,以蚕桑良种良法良技结合,通过产业扶持、示范推进与技术帮扶,带动养蚕户增产增收。

环江县水源乡各旦村旦下屯75岁毛南族脱贫户方现章,一家3口人靠着种桑养蚕,去年顺利摘下贫困帽。“养蚕风险小,只要蚕房通风好、消毒到位,蚕粪处理好就行。”方现章说,他家现在种有3亩桑树,每年养蚕10批,年收入超过两万元。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环江县6232户毛南族贫困户通过养蚕实现了脱贫增收,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9.56%下降到2019年底的1.48%。

在自治区政协挂点扶贫项目——上南社区桑蚕养殖扶贫产业园,记者了解到,产业园共投入200万元建设,包括标准化蚕房20间,育蚕房2间,配套农具房1间,以及产业园内场地硬化等设施,粤桂扶持二期项目还将配套标准化蚕房11间等,资产归上南社区居民合作社所有,整体出租给县隆腾桑蚕专业合作社运营,约定合作社优先100%引进贫困户社员进驻发展桑蚕产业,今年实行免租金试运行。

“以前在家养蚕场地不足,蚕房同时养鸡养鸭还养牛,蚕存活率低。”今年4月进入产业园的上南社区养蚕户谭少女坦言,过去两张蚕种最多收获60-80斤蚕茧,现在在标准化蚕房里养蚕,在方格蔟营茧、自动上蔟等省力技术指导下,产量翻了一番多,按照今年蚕茧每斤12-18元收购价算,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半年毛收入也有1万多元。

2019年,环江县按200元/平方米补助标准引导全县蚕农建设标准化蚕房,加大对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推进蚕桑组织化生产;通过“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实施,整合区市县乡村五级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桑蚕优良品种,开展桑园丰产栽培、示范推广省力化高效养蚕技术设备和蚕沙无害化处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科学种养水平,打造环江万亩生态高效桑蚕扶贫产业园。环江先后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广西十佳蚕桑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蚕桑生产遍及整个毛南山乡。

科技助力示范引领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是东兴镇加兴村加乐屯养蚕户覃龙脱贫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前,他建立东兴镇首个高标准小蚕共育室,为群众就近提供优质小蚕,并引导附近各村屯农户种桑养蚕,促进桑蚕产业在该镇全面铺开。如今,他家桑园面积已扩建到22亩,原先狭小简易蚕房升级为300平方米专用标准蚕房,家庭年收入达20万元,修起了乡间别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3年,他被选为广西科技示范户,多年被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农村科技种养能手”。

覃龙并非孤例。下腊屯48岁养蚕户岑春望一年养殖10批蚕,扣除种养成本年纯收入可达7万元。在她看来,高兴不光来自增收,还有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后的自豪感。“栽桑树不是越密越好,行距80-90厘米为宜,这样光照受热均匀,方便灌溉。”岑春望告诉记者,在利好政策引导下,她按照标准自建了一个8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蚕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化高效养蚕技术设备一应俱全,“养小蚕我一个人在家就够了,不需要其他劳动力帮忙。”

从2012年起,环江县着力提高桑蚕科技支撑水平,重点实施“优茧工程”“良园改造工程”和“桑蚕技术推广工程”等三大工程,以“三高”蚕业产业化发展为突破抓好桑蚕生产;并建立以县蚕业技术指导站为核心,由县蚕业技术骨干、乡镇蚕业技术员、重点蚕区辅导员和村屯种养能手260多人组成的四级蚕业技术服务网络,覆盖全县12个乡镇151个村,负责向4万多户蚕户提供栽桑养蚕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蚕种供应等一条龙服务,采取“广泛技术培训+现场示范+专人跟踪指导”相结合模式,提高蚕农科学种养水平,推动全县桑蚕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下一步,将继续引导全县蚕农建设标准化蚕房,做到养蚕批次分明、大小蚕分离,避免批次混乱引起病源交叉感染。”环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莫新庄介绍,通过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生产批次、统一桑园管理、统一蚕沙管理、统一饲养品种、统一生产管理“六个统一”来强化标准化生产。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总农艺师黄红燕进一步指出,近年来,广西强化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该站申报的“广西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分别获2017年、2018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集成推广”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奖一等奖。一批科技成果的取得及转化应用助推了广西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主体带动长短结合构建致富增收长效机制

目前,环江共建成县乡级现代蚕业标准基地12个,总面积2476余亩,分别建成两个万亩生态高效桑蚕产业示范区;帮扶377户贫困户建设标准化蚕房近3.5万平方米,全县大部分蚕农都采用地面育与蚕台育,方格蔟、自动上蔟设备应用率已超过75%……

示范引领,全面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纷纷抱团助农增收——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就是成功范例之一。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优惠小蚕,并赊销桑园肥料、消毒药物和方格蔟等养蚕用品给蚕农,每年扶持贫困蚕农资金20万元以上;销售上与龙头企业联合,签订蚕茧保护价收购合同,实行二次返利政策,用产供销“一站式”经营服务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有效保护蚕农利益的同时,大大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环江桂合丝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蚕农的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种养水平,企业带贫减贫机制效果突出。目前,广西江缘茧丝绸公司、桂合丝业有限公司等3家茧丝加工企业,年生产白厂丝1924吨,2019年实现工业产值6.5亿元。

广西江缘茧丝绸公司刘再茂告诉记者,目前已在全县12个乡镇分布39个鲜茧收购站点,年收购鲜茧900多万斤,辐射范围遍及整个环江县区,带动蚕农年收入2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公司已建成年产优质蚕蛹4000吨的加工厂,产品出口到韩国、泰国等国家,每年可创外汇260万美元。”刘再茂说。

主体带动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环江大力开发桑枝栽培食用菌,推广蚕沙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广泛引导群众利用桑园间种套种蔬菜、冬萝卜等短期作物,增加桑园产出,不断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环江提出,围绕“打造广西茧丝质量第一县”目标,今年每个乡镇建设一个面积100亩以上的“现代蚕业标准产业园”生产示范基地,各乡镇产业园人蚕分离的蚕农均超过70%,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的蚕农超过90%,实现100%蚕沙无害化处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