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6月28日,荣昌区昌元街道许溪社区收到居民陈道刚送来的锦旗。原来,陈道刚的家在今年刚完成危房改造,房屋在前几天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安然无恙,这让他心里充满感激。
今年以来,荣昌区围绕农村“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目标,开展了三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一般农户危房处置和拆除农村危旧房屋工作,共涉及农户2.3万余户,真正为农村困难群众织起了一张“安居”网。
精准识别
重点对象“应改尽改”
6月27日,经历一场暴雨后,荣昌区各镇街值班人员立即投入到对农村房屋的全面排查工作中。
“进入汛期以来,我们加强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建新拆旧工作,督促各镇街道做好农村房屋,特别是农村贫困对象房屋监控排查工作,发现有险情的立即搬离,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及时纳入危房改造补助范围。”荣昌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曾德富说。
这是荣昌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和精准识别确保三类重点对象危房“应改尽改”的一个缩影。精准识别危房改造对象是农村危改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荣昌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甄别机制。该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扶贫办、区民政局、区残联等部门及21个镇街高度配合,严格落实“优先解决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最基本安全住房”的要求,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力度,确保最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
今年,荣昌还邀请第三方安全鉴定机构,对全区三类重点对象农村房屋鉴定情况再次逐户核查,并予以挂牌,确保需要危房改造的三类重点对象全部纳入危房改造。
同时,荣昌还运用大数据信息进行比对,筛查三类重点对象的车辆、工商营业、房屋数量以及家庭成员有无公职人员等信息。对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对象,严格按照申请要求,实行村评议、镇审核、区审批,确保精确识别。
灵活施策
危房处置“不漏一人”
荣昌区双河街道许家沟社区居民李福高家的老房子为土墙房,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建筑材料差且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
6月初,李福高得知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一般农户处置危房。在通过建设手续审批后,对其原来的危房进行了拆除,并在原址上重建新房,新房浇筑了地圈梁、修起构造柱,极大提升了房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政府补贴了两万元,减轻了我的负担。”说起现在的新房,李福高幸福感满满。今年,荣昌区共有1169户实施危房改造,其中C级519户、D级650户。目前已全面竣工,共计835户搬入了新房。
“为实现危房处置不漏一人,我们遵循农户意愿,采取多种灵活处置方式。”荣昌区住房城乡建委村镇建设科科长陈浩介绍,对危房改造对象户,荣昌采取镇街干部包户帮扶制度,每户危改户均落实一名镇街机关干部予以帮扶,协助解决建房选址、办理手续、选择工匠、材料运输等问题,从危改户建房到验收拨款,帮扶干部全程参与。
针对无法或不愿通过投亲靠友、租房等方式解决住房安全,或受自然灾害影响重新鉴定为危房的三类重点对象户,以及动态新增的低保户或特困人员,荣昌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发现一户鉴定一户,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提前实施危房改造,确保困难群众及时顺利完成危房改造,全面保障其住房安全。
层层保障
由上至下织密“安居”网
6月初,荣昌区万灵镇大荣寨社区居民赵修远通过危房改造搬进了新家。搬家时,儿子为他购置了电视、电磁炉等新家电,让他在新家住得更舒心。
赵修远告诉记者,儿子还准备为他装上空调,夏天也凉快。“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我终于住进了新房,生活质量也大大改善了。”赵修远感叹道。
今年,荣昌下大力气启动危改工作,政策虽好,但督促保障少不了。为此,荣昌采取“双谈”模式,高标准压实危房处置责任。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每周召开调度会,实行打表推进,通报排名。连续两周排名靠后的两个镇街,对工作不力的镇街领导进行约谈督促;连续三周排名最后的视情况移交区纪委监委问责处理。
该区住房城乡建委将全区21个镇街分为10个片区,每周由包片的领导带领相关科室专员到镇街实地开展督查指导、政策讲解,协助镇街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危房改造和拆除工作,督促镇街严格履行施工安全责任。采取“边实施、边核查、边解决”的方式,协调处理危房处置过程中的个别问题、特殊问题,不能解决的报送区领导研究处理。
荣昌区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推进工作。河包镇采取机关干部包村、包社、包户“三包”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危房处置;直升镇将危房处置的难度分为三个档次,最容易的由村社干部和机关一般干部去协调处理,较难处理的由联系村的镇领导去协调处理,最难的由镇主要领导去协调处理;吴家镇将每周危房处置进展情况通报排名到社,镇主要领导对排名靠后的村社干部和驻社人员进行约谈,并与干部绩效挂钩,对不作为、假作为的干部给予纪律处分等。
截至6月22日,荣昌区三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完工1169户,完工率100%;一般农户危房已处置8365户,处置率96.52%;农村闲置危房已拆除12598户,拆除率98.92%,剩余工作月底将全面完成。
重庆日报记者 王翔 通讯员 张潇予
原标题:荣昌:危改为农村困难群众织密“安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