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镇龙韵村村民在流转地里采摘花椒。 (记者 冉若含 摄)
近年来,我区探索向闲置土地、闲置资产、农村电商、大户带散户、产业融合发展和流转土地要效益,确立壮大集体经济的“六要”路径,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努力,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开花结果,198个空壳村“脱壳”。
近日,记者来到旧县街道四龙村,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走进村里,绿油油的蔬菜、郁郁葱葱的柑橘林映入眼帘,田野充满生机。
过去,四龙村与大多数乡村一样,村里青壮年几乎外出务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劳动力不足,留守村民只能耕作部分田地,导致大量田地荒芜;四龙村也没有集体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
可从去年开始,四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这钱怎么来的?原来是荒坡地上“长”出来的!
按照区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部署,旧县街道给各村出了一道“基础题”,动员各村社种植柑橘50亩以上,以此作为长线产业。柑橘有3年成长期,在此期间,地里换季轮种南瓜和青菜。对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社,也可以选择做“加分题”,发展其他产业。
以四龙村为例,除了发展柑橘、南瓜、青菜产业。四龙村还流转土地500亩,建设成集生产、科研、品种选育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苗木生产基地。基地采取“公司 集体 农户”的股份分红制。农户以土地入股,每亩按500斤稻谷的价钱享受保底分红。集体以上级项目补助资金入股,村、社集体分别按每年10000元、5000元定额分红。2019年,加上南瓜、青菜等收益,四龙村集体经济达到18万元,成功脱壳。
其实,四龙村的华丽转身,只是我区探索实践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缩影。
我区“拉网式”核查清理5个市级脱贫村和建卡贫困户撂荒地、闲置地、边角地、荒山荒坡等自然资源性资产5300余亩,“一村一档”分类建立数据库,因地制宜发展花椒、茶叶等产业。
在向闲置资产要效益方面,我区清理农村闲置产业,“一村一档”“一村一策”科学编制闲置产业发展规划,以股份合作经营、集体自主经营、租赁托管经营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将不起眼的闲置资产“变废为宝”,成为空壳村破壳重生的活资产。
巴川街道玉皇村利用2000平方米的闲置学校场地与重庆科赛农业有限公司合股联营兴办接待中心,从事餐饮、娱乐等服务项目,并将周边闲置农房统一租赁装修,从事民宿项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悉,通过盘活闲置产业,2019年,全区带动5个市级脱贫村和“插花”贫困户盘活闲置产业6100亩,增收340余万元。
要想变“闲”为宝,实行产业合作化是必经之路。而群众最关心的是收益、最担心的是风险。利益联结抱团发展,就实现了群众在合作中致富、集体经济在合作中壮大、企业在合作中增效的三方互助共赢发展目标。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的桥梁和纽带,如何让桥梁和纽带连接更实?
我区探索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村集体 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蒲吕街道为例,该街道10个村通过“业主+村集体+农户”模式,先后发展了1200亩高山中药材、1200亩樱桃、400亩蜜柚、600亩长叶香橙等特色产业,不仅集体增收有了保障,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和参与分红获得了稳定收入。
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我区还积极通过向农村电商、向产业融合、向大户带散户等方式要集体经济,全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据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全区已有3100多户建卡贫困户将1.23万亩土地、305万元资金入股到466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中,带动5个市级脱贫村和“插花”贫困户发展脆桃、油茶、龙虾等特色产业8500余亩。
2017年,我区278个村有198个村是空壳村。到2019年底,这198个空壳村已经全部脱壳,实现集体经营收入约2536万元。
昔日的“空壳村”“留守村”,如今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也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