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赋予成渝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是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城市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正加速向智能化发展,这些领域中的共性核心技术创新、关键设备装备产品创新,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
智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涉及多个技术及应用创新领域,涵盖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社会突发公共安全、群体突发安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能源重大基础设施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创新。从关联产业来看,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高度契合重庆提出的12大智能产业发展方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智能公共安全产业,有利于推动双城经济圈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智能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还存在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领军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投入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深入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协同制定战略目标方向,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构筑智能公共安全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切实担当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使命。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联动机制。要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加强成渝两地高新产业园区间的协调合作,促进智能公共安全技术创新及产业链集聚的统筹规划和一体化布局。建立智能公共安全领域创新人才工作联动合作机制,推动成渝地区人才“共引、共育、共服”,联合开展智能公共安全领域重点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提升智能公共安全产业创新要素资源的一体化配置效率。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科学规划发展方向。树立一盘棋思维,深刻把握谋全局与谋一域的辩证关系,发挥成渝两地地域相连、文脉相通、血脉相亲、产业相近等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要紧密围绕智能安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既有高新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用场景为需求,全力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势互补,聚力打造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示范效应的智能公共安全技术创新示范区和产业发展高地。
多方筹措引进培育高端研发平台,提升智能公共安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紧盯智能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趋势,多渠道、高标准强化与国家公共安全防控领域工程实验室、公共安全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弥补双城经济圈内智能公共安全原创性能力短板。依托成渝两地现有省部级重点研发机构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联合组建智能公共安全创新发展实验室联盟,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不断提升智能公共安全领域重大前沿技术协同攻关能力。围绕智能公共安全重点领域,以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为抓手推动智能公共安全技术创新资源、重大科研项目向双城经济圈聚集。建立面向智能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的博士后专项工作基地,加快集聚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公共安全领域理论及产业创新人才。完善适应智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人才对接服务机制,为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人企对接、融资增信、学术交流等服务。
主动作为承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突破智能公共安全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依托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和成渝地区相关重点研发项目,综合运用项目资金配套、应用场景开放等手段,积极推动高端研发平台、创新团队以及双城经济圈内智能公共安全领域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及科技项目落地实施,增强智能公共安全技术创新的规模效应、乘数效应。积极开展面向智能公共安全领域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布局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知识引擎、无人系统等相关软硬件产品研发生产。瞄准应急通信、卫生防疫、安防检测等细分领域,建设一批智能公共安全领域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着力培养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智能公共安全市场创新主体规模。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