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巴渝工匠”周建:创新中传承 为铜梁龙”点睛”

2020-04-23 15:52:07  来源:人民网

屋前点麻,屋后生竹,绩麻成绳做龙筋,劈竹成篾架龙骨,重庆市铜梁区太平场镇的重庆铜梁新艺龙灯制品彩扎厂里,一派忙碌。

各种各样的彩龙和龙灯产品,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亮丽,造型形象逼真,上上下下,都浸润着铜梁龙灯的技法特色。周建端坐中间,手上的活计不停,笑盈盈地说道:“这批荷花龙具是湖南中南大学订制的,我们正在抓紧扎制,将按时保质保量把产品交到客户的手中。”

目前,周建是铜梁唯一获得“巴渝工匠”称号的龙灯彩扎工艺大师。他从事龙灯彩扎已有35年,用匠心,为铜梁龙“点睛”。

周建和他的纸扎龙。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扎龙世家有天才 年纪尚小技惊人

周建生于扎龙世家,爷爷周均安是铜梁著名的三大扎龙流派之一的领军人物,父亲周生超也是有名的扎龙高手。

“打小时候起,看到一块块竹片,一张张彩色纸料经过爷爷和父亲的巧手,变成了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龙灯和可爱的鸡猫猪狗瓜果蔬菜,感到非常神奇。”周建说。

耳濡目染,加上勤奋爱学,周建的扎龙技艺飞速成长。1988年,时年仅16岁的周建就参加了全国首届龙狮锦标大赛。

“当时,我的任务是负责彩龙组装和破损修补。在这次大赛上,铜梁龙夺得唯一的一等奖。”兴奋之余,周建也看到了铜梁彩龙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就是龙头过大,龙身过重,玩舞起来颇感吃力。

时代变幻,扎龙也要应时而飞。于是周建尝试着对龙具造型和色彩进行改进。

潜心多年绘金龙 求新求变美名扬

改进从何处入手?创新之路怎样走?周建一方面虚心向专家问计,一方面涉猎各地龙灯产品,从造型、色彩、工艺等方面潜心钻研。

很快,周建找到了“病灶”。传统的铜梁龙产品的主要材料多用厚实的竹篾,所以重量较大,传统的50米彩龙仅龙头就有4公斤、龙身25公斤,玩舞起来非常吃力。

经过反复摸索、比对试验,采用竹篾加细小的钢丝、泡膜等轻质材料,不但把50米的龙具总重量降至15公斤,还使铜梁龙更加饱满,更富有张力,增强了立体感;用绸布替代牛皮纸,增加了龙身的韧性和耐用性;用反光材料代替广告颜料,避免了颜色脱色,增加了反复使用的次数;在工艺上,坚持人工彩绘让图形更加圆润生动,具有层次感;选用金箔作鳞片,让龙身闪闪发亮、光彩照人。

“每一项改良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反复比选,不断试验进而改进。”周建说,工艺的改良和材料的改进,不仅使铜梁彩龙的外观更具观赏性,又延长了使用寿命。

而令周建最自豪的是把川剧“变脸”技艺和五彩烟花融入了龙体之中,让舞动中的铜梁龙更加炫彩、更有时代感。

“这两项工艺,仅研发的时间就长达5年之久,实验的次数不下几千次。”周建说。

如今,不断创新中的铜梁龙,把千年的文化抟进“血肉”,狞厉、浪漫、雍容、精美,各个朝代的印记,磨成龙鳞,鎏金异彩之间,民族的精魂蕴含其中,同时,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轻盈美观,不惧日晒雨淋,深受各国收藏家的青睐。

铜梁火龙。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授“鱼”更授“渔” 初心不改望故乡

周建出生于太平镇坪漆村,这个地处夹皮沟的山村,曾经是重庆市级贫困村之一。尽己所能帮助父老乡亲增收致富,一直是其心愿。

2018年10月,铜梁区文化旅游部门和太平镇党委政府采取“公司+彩扎专业合作社+农户(包含建卡贫困户)”经营模式,在坪漆村建立了龙灯彩扎基地。

借此,周建找到了实现心愿的路径。彩扎基地建立后,村里多次举办龙灯彩扎工艺培训班,由周建本人或者他的公司专业彩扎师傅向村民传授龙灯彩扎知识,讲解龙灯彩扎的骨架制作、绸布裁剪、裱糊、彩绘等关键技术。

参与培训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有60余人,其中掌握彩扎技术的骨干人员有10多人。周建每有业务,总不忘优先安排坪漆村的贫困户参与务工,将龙灯彩扎订单交给专业合作社,并组织村民参与制作。

同时,周建的扎龙公司里的大部分彩扎师傅也来自于坪漆村,他们每天的务工收入达到两三百元。

坪漆村村民赵吉碧只要有空,就会到村里的彩扎基地,和村民们一起扎制各种规格的灯笼。

“做一个8角钱,一天可以做100多个,个把月都挣了两三千。”赵吉碧说:“加工灯笼的时间灵活,既可以到彩扎基地大家一起做,也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做,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2020年春节前,坪漆村制作了20000个灯笼,一个月时间就让村民增收近2万元。

除了彩扎灯笼,合作社还组织20余名村民学习铜梁龙灯制作,周千轮、肖红元、逮德军等村民已成为全区彩扎骨干。截至目前,坪漆村村民通过龙灯制作已实现收入20多万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