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4月16日讯(记者 李文萍)行走在巫溪县红池坝镇银洞村,到处都能看到茶农采茶的身影,在他们这“一插”“一扭”“一提”的娴熟手法中,一个老树发新芽的传统产业正在勃发新的生命力。
枯藤老树穷山
自古以来,茶叶都是银洞村的特色产业。
耕地肥沃,土质优良,海拔500-1250米,与汤溪河相邻,昼夜温差大,常年雨水充分,海拔在800百米之上地段半数雾霾掩盖。因其通风透气性强,优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银洞村被誉为天然的“云雾茶乡”。
其所属红池坝镇曾是川北产茶重镇,茶叶兴于唐宋,经陕西西乡进入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留下了“中岗茶叶走西乡”的历史口碑,在茶叶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长期粗放式种茶和加工,缺乏稳定的经销渠道,茶叶市场经济竞争力弱,银洞村乃至红池坝镇茶产业发展逐渐没落。很多茶树被村民挖掉,种植“三大坨”,有的甚至直接废弃,茶园荒废,茶树老化,缺乏经济支撑的红池镇以及银洞村被贫困困扰。
整个红池坝镇贫困发生率为20.5%,而银洞村贫困发生率达36%,总人口78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65户281人。
如何破解困局,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勇奔小康之路?
老树发了新芽
无标准、无规模和无品牌,当地政府直指茶产业面临的困境。
找到病症,对症下药。
红池坝镇从标准化、附加值方面着手,帮助企业提升茶叶品质,申报绿色食品品牌,提供茶园培育技术方案,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协助企业设计厂房和选购设备,撮合与其他知名品牌的合作等等。
银洞村的茶产业建设开始如火如荼,新建标准茶园,成立合作社调动茶农积极性,以“巫溪龙鼎茶叶有限公司”注册了商标、以村集体加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入住银洞村进行茶叶加工销售。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银洞村形成了形成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利益链接机制,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运营新建标准化茶园。新建标准茶园前三年期间,由经营主体合社经营、全村群众参与务工,合作社享受产业扶持补贴,三年后茶叶产生效益,合作社、农户和集体分别按照6:3:1的比例分红。
激励之下,必有勇夫。
2017年,当地村民成立了银发专业合作社,2018年又如法炮制,新建了农老二合作社。
截至2018年9月30日,合作社入社社员共158户426人,实现了本村在家村民全覆盖,其中建卡贫困户65户281人。两个合作社现有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可经营土地1200亩。
茶叶基地2018年吸纳村民务工315人,发放到位务工工资70万元左右,实际支付土地流转固定收益4.5万余元,支付贫困户贷款入社分红3万元。2018年茶叶产值达45余万元。当合作社茶叶全部进入丰产期,预计收入将突破500万元,全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病树前头万木春
据悉,银洞村特色茶叶种植主要是以胡鼎大白、白茶、邬牛早、黄金牙茶等系列品种,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合作社在地茶树总面积1000余亩,成为巫溪县较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村。
但事实上,茶叶只是红池镇撬动茶产业的杠杆。背靠红池坝大景区,山水资源丰沃。起初,红池坝镇发展茶产业就将“茶旅融合”定为蓝图,促进产业的接二连三,绘就生产、生态和生活的美好图景。
红池镇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产业发展定位,在茶园村、银洞村、中岗村等11个村发展茶叶产业,依托茶叶种植基地、加工车间及特色民宅,开展集采茶、制茶、品茶、茶会、茶宿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在此大背景下,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银洞村整合资源、遵循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打下坚持的基础。
目前,银洞村茶叶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八,粮经比达30:70,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60%以上,全村80%部村民入社参股,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农户数占全村农户总数的80%。
一系列数据背后是银洞村发展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曾经颓败的传统产业将迎来“又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