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精准施策产业兴 脱贫花开致富路 市农业农村委以产业扶贫为根本筑牢“两不愁”基础

2020-04-16 14:09:29  来源:重庆日报

奉节脐橙硕果累累摄/黄茂鹤

秀山土鸡林下撒欢

辣椒产业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脆李上市 摄/宋开平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现场

秀山钟灵茶农采摘清明茶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防止返贫和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保障。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产业扶贫能否让贫困户可持续脱贫增收,同样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上。”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的要求,市农业农村委牢记嘱托,立足自身优势和特长,始终把落实精准方略贯穿于产业扶贫全过程,抓紧抓实抓细。通过精准搭建产业扶贫大架构、精准建立四级产业指导大体系、精准写好利益联结大文章,推动产业扶贫走深走实,为重庆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搭建产业扶贫大架构

一颗李子、一粒龙眼荔枝、一颗橙子……能有多大效益?一个区县久久为功,深耕产业,能干出一番什么事业?走进我市曾经的18个贫困区县,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就能感受这两个问题的分量。

在奉节,脐橙被列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长江流域两岸种植了850多万株。如今,脐橙产值达1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0%,成为当地30余万果农脱贫增收的“致富果”。更重要的是,当地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路。

在巫山,脆李成为全县主要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一,从事李子种植的果农达5万余户,年产值有8.1亿元,带动2.6万人脱贫增收。其中“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品牌发布后,更是将巫山脆李卖向了世界。

……

近年来,为做深做实产业扶贫,市农业农村委坚持精准方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紧扣解决“两不愁”问题,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统筹规划布局,制定出台了《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指导和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培育1—2个主导产业,各贫困村发展1个增收产业。

以丰都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为例。该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围绕“一心两极三带”布局,大力发展以肉牛、鸡、红心柚为拳头产业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1+6+X”扶贫产业格局,建成了沿长江、龙河、渠(碧)溪河三个经济带,推动扶贫产业由分散布局、单一发展逐步向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

丰都培育的特色产业只是全市贫困区县培育主导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贫困区县按照全市产业发展方案,因地制宜创建了市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4个,其中各区县至少培育了1个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市累计建立扶贫特色产业基地近700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主导产业全覆盖的同时,市农业农村委探索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衔接,调研起草了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指导意见。目前云阳、武隆以及18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8个贫困村正在进行先期试点。

精准建立产业指导大体系

依托市、区县、镇(乡)村、贫困户四级,逐级搭建产业扶贫指导体系,上下联动,压实责任,建立起46.7万户贫困户产业到户台账,精准做到村村产业技术指导有保障,户户能增收。

“杨书记你瞧,这些鸡吃得好好嘛!今年二三月,一个月能捡600多枚绿壳蛋。”前不久,开州区义和镇同治村5组建卡贫困户郭功菊对来家里查看蛋鸡养殖情况的村支书杨显文热情地招呼道。

刘大姐致富的背后,是义和镇党委政府按照主导产业指导到村、产业精准指导到户的产业扶贫思路。义和镇的贫困户过去由于动力不强,发展产业缺乏资金和信心。后来镇里利用110万元到户扶持资金,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726户贫困户发展黑羽绿壳蛋鸡2.8万只,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如今,扶贫产业到村到户覆盖了开州全区80%以上贫困户,贫困人口年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区农村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是一个大概念,搞什么、在哪儿搞、谁来搞、卖给谁,都要精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通产业精准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市、区县、镇(乡)村、贫困户四级产业指导体系。市级层面,组建了18个产业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定点联系指导33个有扶贫任务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组建9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服务指导。农户层面,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市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5838人,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户机制,帮助贫困户落实产业项目、帮助产品销售等。

此外,为鼓励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市农业农村委还指导区县完善了到户产业扶持的财政投入、农业保险、贷款担保、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和补助标准,出台了《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申报认定及监测管理办法》。截至目前,贫困区县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242个。

“过去种‘三大坨’,现在养鸡一年还有1000元的补助。”郭功菊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按在家有劳动力,有饲养意愿的贫困户每户每年1000元的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到户,两年多来共发放鸡苗2.8万只,补助726户,户均补助2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市农业农村委还建立了产业精准到户台账,对每个贫困户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档案,实行动态监测和指导调度,精准掌握每个贫困户扶贫产业状况,为精准指导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先后建立贫困户产业到户台账46.7万户,覆盖全市89.3%的建卡贫困户。

与此同时,针对扶持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市农业农村委制发了《关于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通知》,支持搬迁贫困户在迁入地流转土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解决“菜园地”问题。对直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搬迁贫困户,给予1万—3万元到户补助。目前,全市17个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4.6万人,劳务务工近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餐饮、微商、网店等其他经营人员41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搬迁贫困人口3662人。

精准做好利益联结大文章

推动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结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8种利益联结方式,确保脱贫增收细水长流。

产业扶贫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途径,但必须推动产业发展与“三变”改革、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结合,在发展壮大扶贫特色产业的同时,建立完善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的可持续脱贫增收。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例。市农业农村委在推动产业发展上转变思路,通过与“三变”改革相结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流转、整治、出租土地,变贫困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涉农扶贫资金变村民合作发展股金,农民变股东。

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是市级深度贫困村,也是2018年重庆“三变”改革试点村。前不久,该村贫困户贺德东将土地流转出去当上股东后,又在当地的养猪场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驻村第一书记徐毅说,“2018年,我们对集体的土地、森林、固定资产等探索了点上‘化零为整,确权不确地’、面上 ‘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措施,培育了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同时,按照单一配股的方式,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村740户2285个村民成为了联合社的股东。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反租倒包、直接用工、财政资金股权分红、村集体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还实现了六大增收。”

如今,文昌村通过“三变”改革,产业总产值由2017年的491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594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8583元增长到2019年的10575元。

“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农户增收只是全市创新产业扶贫的一种发展方式。近年来,为发挥各种农业农村改革政策利好的优势,市农业农村委尝试将产业扶贫与深化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农业农村改革相融合,加快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农场等,建立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拿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简单来说,即是将财政投入到农业企业的项目补助资金的50%以上作为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持股,按持股金额的5%-10%/年固定分红。目前,此项改革惠及50.7万户农户(贫困户7万余户)。

重庆华裕耀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丰都新引进的一家集蛋鸡养殖、蛋品加工、饲料种植于一体的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如今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龙孔镇李家坝村和大坝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实现农户产业分红外,还带动贫困户和村民120余人务工,实现年人均收入达30000元以上。

为促成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农业农村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带贫机制防止“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通知》,推广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8种联结方式,同时明确经营主体带贫责任和支持措施,完善了相关收益分配办法。

此外,在扶贫产品的销售上,市农业农村委更加注重扶贫产品的产销对接精准。一方面通过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精准扶贫库区行”“渝东南精准扶贫行”和与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项目对接活动,目前已签订意向合作项目219个、投资87.6亿元;另一方面,推动10大品牌农产品上京东,以及推荐贫困区县23个品牌农产品在央视等媒体免费展播,同时推动“渝货进山东”,开展“巴味渝珍·香落齐鲁”等系列活动。仅去年1—8月,山东采购、销售重庆结对地区特色农产品1.95亿元。

链接》》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 瞄准六大方面重点推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健全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机制。

●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

●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数”说产业扶贫成果》》

——各贫困区县均培育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实现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12元,同比增长10.7%,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

——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清理,其中1890个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占贫困村总数的98.5%,新创建市级示范合作社282家,扶持455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37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近30万户贫困户实现利益联结。

孜珮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委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