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铜梁:持之以恒落实精细化管理机制

2020-04-16 10:16:4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

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提升脱贫质量

铜梁 持之以恒落实精细化管理机制

绿道旁的美丽乡村 摄/舒富强

龙灯彩扎助力脱贫攻坚 摄/郭洪影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农民喜领分红款 摄/赵武强

绿道边的农家小院

昔日荒山坡,今日茶飘香 摄/郭洪

随着太平镇坪漆村等5个市级贫困村剩余贫困户的全部“摘帽”以及“插花”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去年底,除动态新增的5户15名贫困户未脱贫外,铜梁已累计实现4460户12631名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虽然完成了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越线达标的目标,但铜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干劲一点不减。

“我们虽然完成了贫困群众第一阶段的脱贫任务,但巩固脱贫成果和提升脱贫质量的第二阶段情况更多变,困难也不少。”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铜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通过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发挥人居环境整治助力脱贫攻坚激发内生动力,补短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等,既防止了脱贫监测户、临贫风险边缘户的返贫风险,又实现了脱贫户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筑牢脱贫底子

村集体带动利益联结捆绑,脱贫户腰包更鼓

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途径,但没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保障,贫困户即便是当年依靠零碎的产业脱了贫,但很快会因增收的不可持续出现返贫。

铜梁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在筑牢脱贫底子上,铜梁转变思路,以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龙头,以完善利益联结为保障,以此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为此,铜梁一方面激活闲散资源,借力乡村振兴、农村综合性改革等政策利好,全面整合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变脱贫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从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积极打造“1+3+3+N”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499个项目,逐步形成了蜜柚、蔬菜、莲藕、乌鱼、鹌鹑、商品兔等为主打的特色种植养殖业,从而带动贫困户和一般农户的增收。

维新镇沿河村4社农户陈代容尝到了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甜头。今年3月,在村集体的带动下,陈大姐利用自家的8分地新栽种了1600株辣椒。“算上村集体沃柑产业的分红再加上土地租金、基地务工以及现在8分辣椒地,今年你家想返贫都难。”驻村第一书记陈鹏算了笔账。

沿河村是市级贫困村,陈大姐家因病因学在2017年被纳入了建卡贫困户,后来在村集体沃柑产业的带动下,去年底摘掉了贫困帽。如今,村里的80户220名贫困人口和陈大姐一样将闲置地都交给了村集体,不仅有了固定的产业分红还能到基地务工增收。同时为了增加农户收入尤其是巩固脱贫户的持续增收,今年3月村集体又新发展了120亩辣椒,去年11月村集体又栽种了52亩洋芋。目前,全村仅有1户2人未脱贫,其余脱贫户的人均收入达11224元。

脱贫村有村集体经济完善的利益联结带动增收,散落在一般村社的“插花”贫困户该如何巩固脱贫成果?

“除了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外,去年区上通过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60公里长的西郊环线带动了5个镇街20个村数万人的增收。”铜梁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巴川街道玉皇村坐落在西郊环线上,全村有3317名村民,其中有2户贫困户,唐刚文家就是其中的一户。2018年唐家因学致贫纳入贫困档案,去年得益于西郊环线建设,村上引进了11家农业龙头企业,老唐才依靠土地租金以及企业务工和涉农资金的配股,去年底才最终脱贫。为了鼓励唐家持续增收,村上除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外,还为他家修建了30平方米的鸡舍,通过畜禽养殖增加收入来源。

如今,铜梁266个村实现村村都有特色产业覆盖所有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全区4465户建卡贫困户中,有3100多户将1.23万亩土地、305万元资金入股到46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带动5个市级脱贫村和“插花”贫困户发展脆桃、油茶、龙虾等特色产业8500余亩,实现人均增收上万元。

激发内生动力

环境变美了设施更完善,脱贫增收劲更足

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是改变一个人。为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近年来铜梁将人居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深度结合,通过改变贫困户的精神面貌调动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一点太平镇坪漆村的农户周光学感触最深。

2015年老周虽摘了贫困帽,但家里的卫生一团糟,帮扶干部去他家上门了解情况都不敢下脚。老周人虽然不懒,但穿得脏兮兮的,挣几个钱也存不下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家里脏乱差就算了,要是人也脏兮兮的哪个企业敢用,又有谁敢买你家的土特产?”村支书赵东阳一脸愁容担心老周返贫。直到后来区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脱贫攻坚的行动,赵东阳才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结合脱贫攻坚,赵东阳面向村里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开展了改厕、改坝、改圈、改院落、改厨的环境整治行动,同时利用“最清洁户”“脱贫光荣户”等评选机制,调动大家改善清洁卫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这一改,老周家发生了巨变,不仅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人也有了精气神,干事的劲头也上来了。不仅养殖了8只鸡,他还到村里的龙灯彩扎专业合作社上班,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拿了个电工证。“只要能挣钱,老周啥活路都干,每日每夜拼命的忙。”赵东阳说。

更让人高兴的是,村里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村里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也迎来大变样。目前,村里新修了入户便道7公里、饮水管网10多公里,同时还完成了新一轮农网改造,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做大村里的桃花观光和休闲采摘,今年村里还配套修建了一个生态停车场和一个占地20多亩的人工生态湖以及一个200平方米的冻库。

“环境变美了设施更完善,群众脱贫增收的劲才会更足。”铜梁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和“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全区266个行政村的所有群众都养成了清洁卫生的习惯,增强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所有村社实现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为脱贫户持续发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补齐发展短板

集中火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水龙头轻轻一拧,甘甜的自来水从自家的水管里溢了出来……看着眼前的一幕,高楼镇莲花村5社的农户向小兰激动不已。

向大姐家早在2018年就脱了贫,但却因为吃水不方便吃了不少苦,直到去年11月底家里通了自来水后,她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着了地。

莲花村有240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27户,虽然村子早已脱贫,但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加上饮水设施匮乏,不少村民只能到附近的河沟或是水井挑水吃。去年为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镇村结合实际将农村饮水安全列为了整改的重点,通过投入120万元资金,修建了几十公里的饮水管网和蓄水池,这才最终实现自来水通社通户,群众也才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莲花村群众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只是一个缩影。去年区里针对4465户贫困户的饮水安全展开了全覆盖的摸排,并建立了饮水安全台账,同时对发现的问题逐户逐项销号,并张贴“饮水安全保障卡”。截至目前,全区改造农村人饮管网110公里,受益群众达4870户15680人,其中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全面保障。

不仅是饮水安全得到了解决,去年铜梁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还实现了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贫困孩子上得起学、住房安全有保障。

义务教育保障上,建立起教育部门、镇街、学校和家庭四级联动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实现对因残疾等原因辍学失学的贫困孩子落实送教上门帮扶。去年全区投入421.35万元,资助建卡贫困家庭学生2445名,确保了铜梁籍建卡贫困学生应助尽助。

基本医疗保障上,对贫困群体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同时贫困患者在区内所有医疗机构住院均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以及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72个,实现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住房安全保障上,全覆盖开展农村住房鉴定评级工作,对4465户贫困户住房进行了A、B、C、D级评定,目前全区所有贫困户都住上了安全房,同时一般农户的危房改造也基本完工。

链接》》

创新实施“321”精细化管理机制

“周大姐莫担心,只要肯干日子会好起来的。”3月3日,看着水口镇人大主席陈琼送来的40只鸭苗,该镇树荫村的贫困户周子香眼角泛起了泪花。

周大姐家过去日子不错,后来由于儿子、丈夫因故去世,家里剩下儿媳和两个孙子,没收入来源生活变得困难。去年12月底,陈琼上门走访发现了周家的困难,于是将周家纳入了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同时制定了包括送鸡苗、李子苗发展产业和公益性岗位在内的7项帮扶措施。此外,通过这套机制,镇里还新识别了4户临贫的边缘户以及2户存在返贫风险的监测户。

这套机制实质上是铜梁创新实施的“321”精细化管理机制,目前,已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

“3”即是将全区4465户12646名建卡贫困户分为动态关注类、助推攻坚类和政策兜底类三大类,进而因户施策精准管理。以动态关注类着重稳成效为例,它是对已基本实现稳定脱贫的对象,重点关注其产业发展、就业等情况,重点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脱贫成效稳得住、能持续。

“2”即是“月上门”“月研判”两项工作制度。“月上门”指扶贫干部对帮扶责任人实行一月一次必见面、传统节日必见面、寒来暑往必见面、危难时刻必见面“四必见”,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月研判”指各镇街每月集中召开一次精准扶贫工作研判会,分析研判脱贫攻坚形势,推进“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户落实,及时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实际问题。

“1”即是一套智能化手机APP管理系统。通过这套数字化的管理平台,一方面扶贫干部及时将帮扶对象的致贫原因、饮水用电、交通出行、种养情况、务工收入等在系统中更新,实现对建卡贫困户脱贫状态的精准掌握;另一方面扶贫干部在上传帮扶对象基本情况的同时,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上传帮扶举措、工作日志等,实现对工作责任落实的精准监管。

孜佩 图片除署名外由铜梁区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