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德兵发展的蔬菜大棚。通讯员 田均文 摄
“去年,养猪和种植蔬菜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纯利润200多万元。今年,我还养了100多头牛,争取让利润翻一倍。”近日,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村民喻德兵一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一边拿着手机演示用App调控大棚内设备。
在文昌村,喻德兵是村民眼里的“牛人”。从贫困户到拥有千万资产,从传统作业到智能化种菜、生态化养猪养牛多业并举,他已成为附近村庄年轻人心目中的创业偶像。
华丽转身
昔日贫困户成致富楷模
今年45岁的喻德兵过去常年在广东打工,但每月挣得的工资除去生活开销后所剩无几,两个小孩上学的费用更是家里一笔沉重的负担。随着大儿子上高中,学费和生活费激增,喻德兵一家成为了贫困户。
穷则变,变则通。在沿海打工行不通,喻德兵索性回了家,开始养猪。起初,生猪市场并不景气,辛辛苦苦建起的圈舍,没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还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拮据。苦熬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喻德兵终于迎来了市场行情的好转,他东拼西凑,筹资建起400平方米的养猪场,达到了年出栏30多头的规模,收入3万多元,逐渐走上正轨。
尝到甜头的喻德兵在平安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再次扩建2000平方米的圈舍,存栏生猪达到了400余头,一年纯收入40余万元。他不仅一举脱了贫,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楷模。
种养结合
带领村民共致富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猪粪处理成了大问题。“思前想后,我决定把粪污跟农业结合起来。”喻德兵告诉记者,与家人协商后,试种了134亩蔬菜。
蔬菜长势不错,让喻德兵信心倍增。2017年,他筹资435万元,发起成立了奉节县克朋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与当地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通过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统一选购肥料等,带动73户农户发展辣椒种植,其中贫困户13户。
为增加经济收入,种植绿色蔬菜,喻德兵推行种养一体化发展。他把老化的菜叶及杂草作猪饲料,用猪粪提高土地肥力。如此一来,养猪场粪污摇身一变,由“废”变“肥”,不仅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2019年,喻德兵又对大棚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每个蔬菜大棚都配有一个动力配电柜,棚门、喷水、通风扇、遮阳网、侧窗、天窗、地面恒温等全部实现了电动控制,一年四季可精细化育苗、种植蔬菜20余种。“现在我只要通过一个手机,就能远程遥控大棚种植生产。”喻德兵说。
由于品质出众,喻德兵种植的红薯、白菜、虎皮椒、鱼腥草等得到了中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心认证,成为了市场的抢手货,基地日收入在5000元以上。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里。村民贺德中在基地承包了1亩地,年收各类蔬菜1.5万斤,能分到2万多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十倍。不承包大棚的村民,也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务工等多重收入。
“借牛还牛”
开启生态养牛新路
2019年初,喻德兵又一次开始了产业拓展。
“经过调研,我发现肉牛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稳中有升,牛也不易生病,而且家乡遍地的秸秆都可作为饲料,牛粪还可以肥田,便萌生了发展养牛的念头。”他说。
说干就干。去年9月,喻德兵从成都眉山引进50头夏洛莱牛,发展起了养牛业。按照技术员的方法,他用粮食混合料加上秸秆、青草等打碎作为饲料,6个月后,300斤的牛犊长到1000斤以上。这个月,喻德兵又购进了62头牛犊,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养的牛,吃的是生态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品质好,很受欢迎。大牛8-10月便可出栏,基本上能卖3万左右,除去成本,每头牛利润达6000元,加上牛犊收入,年纯收入达200多万元。”喻德兵向记者算起他养牛的收入账。
已经致富的喻德兵没有忘记乡亲们。“公司和村民签订借牛协议前,会先对每头牛进行称重,待养到出售标准,再按照7元/每斤统一回购。”喻德兵介绍,目前村里已有40余户农户和喻德兵签订“借牛还牛”合作协议,带动了100余户村民发展起养牛产业,户均将增收1万余元。
“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依托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当然,自己也要努力干、加油干。”喻德兵表示,自己将力争在下半年将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头左右,使村里家家都种菜养牛,户户都增收。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颜安 通讯员 马江望 田均文
原标题:贫困户成了创业偶像——“牛人”喻德兵的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