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宇从未想过,人生的第39个冬天像被命运施了魔咒,这20多天来的经历,像极了一场梦。
2020年初始,一种人类从未了解的病毒,在呼吸与擦肩而过间蔓延。谁都不知道,会不会被病毒选中成为下一个宿主。疫情之下的一个个普通人,经历了一段被改变的生活。
在走出病房重回轨道之前,有人坚强,有人崩溃,有人淡然。还好,越来越多的人在陆续回归生活正轨。
转移患者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偏离轨道
2020年1月20日,一辆从武汉方向驶来经停荆州的列车抵达,陈旭宇和儿子坐上火车,目的地是600多公里外的家乡重庆。临近春节,车厢里站了不少人。5小时的车程,他刷着手机,偶尔抬头看看风景,回家的愉悦随着距离靠近愈发在内心升腾。
“当时听说武汉有人感染了一种新型病毒,但不知会人传人,车里只看到有个年轻人戴着有花纹的口罩。”从荆州回到重庆,陈旭宇跟老同学小聚,在密闭的包厢里回忆起那段青春飞扬的日子。
聚会后,1月25日一早,他感觉四肢乏力,一开始以为只是除夕喝了酒又睡得晚,躺会儿就好了。
午饭后,身体开始发热,体温计显示37.5℃,连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一下子出现在脑海里。加之从湖北回来,这让平时爱锻炼、喜欢打篮球的陈旭宇第一次对自己的免疫力不自信了:“在这之前,我觉得这种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毕竟年轻身体底子好。”
医院肺部CT显示肺部有阴影,当晚,作为疑似感染患者,他被江北区人民医院收治入院。
1月26日晚,陈旭宇被确诊。来了好几拨人详细询问了他从湖北回到重庆的种种细节,他告知了所有密切接触者的联系方式。
跟陈旭宇不同,王晓丽一家没人去过湖北。1月24日,她开始咳嗽,这是每年冬天的老毛病,家里常备止咳糖浆。王晓丽和大部分患者一样,以为这是冬天里一次寻常感冒。
医护人员将一名患者扶进医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1月25日晚,家里有人被确诊。第二天,王晓丽开始发热,她戴上口罩,用烧开的水给穿过的衣服消毒,吃饭坐在角落,处处都尽量离家人远点。随后,她向社区上报了体温,37.3℃。27日晚,王晓丽被确诊。
从小父母在外打工、遇事靠自己的王晓丽习惯报喜不报忧,但这次因为几天前曾回去跟侄儿侄女玩耍过,她不得不说了实情。一想到孩子也可能被传染,她后背就全是汗。
坐上救护车,看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眼前模糊的小点。24岁的第一天,王晓丽终于担心起自己:“这不是我预想的春节,现在要去战斗了,我不想输。”
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心态崩了
入院前三天持续发热,陈旭宇抱着手机猛刷与这个拗口的新型病毒有关的一切。他大概计算过,从进医院以来到出院,抽了40多管血。为了保持体力,他逼自己每顿饭尽力吃完,反胃的感觉随时袭来,止不住地难受。
后来,白天不烧了,陈旭宇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当夜晚来临,温度计上的数字又升起来。他形容,那是一种给点希望又让人绝望的感觉。
相比身体上的难受,每天早晨醒来,数十条问候信息让陈旭宇倍感压力:“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越问越有负担。”
陈旭宇入院后的第三天,那次聚会的4名同学也被感染,他像被重重击了一拳,拽着头发开始新一轮熬煎:“早知道,不该回来的。”
相比39岁的陈旭宇对疾病情况的清楚认识,距离陈旭宇260里,在万州的60岁患者沈福一开始可有点云里雾里。
医护人员为恢复的不错的患者加油鼓劲,为他们增加信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1月23日,沈福因咳嗽到位于万州的三峡中心医院检查时,CT判断可能为新冠肺炎,随即被要求隔离治疗。
“当时我不知道严重程度,医院也只是告诉我疑似,但实际上我已经危重症了。”连回家收拾衣服的时间都没给,沈福就被收进了重症肺炎应急病区。进来后看到仪器设备,他才想到医生是想给他减轻压力。
第一天上午,除了咳嗽,沈福没感觉身体有其他异常,中午还点了两个荤菜。到了下午4点多,一次剧烈咳嗽后,他开始发高烧,短时间内升高到39.4℃,并一直维持在39℃。
沈福的病情急剧恶化,他浑身乏力、出汗,整个人瘫软在床上,呼哧呼哧的大喘气,脸憋的通红。
“这是来真的了?”活了60年,沈福进入医院的次数屈指可数,相熟的同龄好友中,就属自己身子骨硬朗结实,“咋会被一个感冒就干趴下了”。
输液,抽血,测血压,测心跳,量体温,沈福病床旁的仪器设备换了一批又一批,确诊的结果却一直没出来。
除了做CT、彩超,他还要不停地打针、吃药。“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病瞒着我?”再次咳痰取标本后,他喊住护士,盯着护目镜后的眼睛,努力提高声音。
“请相信自己,也相信我们。”护士很热心,说一有消息就马上告诉他。
这个病能治好吗?自己还能熬多久?老伴儿怎么办?沈福脑海里闪过这辈子还不曾想过的问题。病房里,周围病友的喘气声、咳嗽声,甚至哭泣声,都让他感叹生命脆弱,找不到希望。
调制好的中药配方颗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文科 摄
寻找寄托
总是被恐惧的念头萦绕,沈福急于找到寄托。确诊结果下来后,沈福老伴找了张大红纸,写上“一起加油”几个鼓励的字,到医院托护士带进病房,放在他床头。
“我从重症转为轻症,再到出院,这几个字起了大作用。”沈福回忆。病毒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意志够坚定,就能控制住。
不只沈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很多人都在寻找内心的寄托。
在接受自己身患新冠肺炎的事实后,何勇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家里人整天提心吊胆,我确诊后,他们也都乖乖的了。”何勇说,与其忧虑,不如坦然面对。
1月22日,在武汉干了一年活路的何勇终于结束了忙碌。在从武汉回万州的动车上,他给在万州城里的老婆打了个电话,让怀孕9个月的老婆先收拾行李回农村老家。当时,家里人不理解他的决定,待产的老婆还为此大哭一场。
医护人员陪同患者出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文科 摄
除夕当天,何勇被收治到三峡中心医院轻症肺炎应急病区。手机寄存前,他拨通了老婆的视频电话,让她在家陪着老人,不要让人来医院探望,保重好身体,以免被感染。
进入隔离病房后,医护人员成为他和家人保持联系的桥梁。“入院登记时,医生们就详细记录了我家的情况,并一直对我保持着关注。”何勇说。
“真像亲人一样。”至今,何勇仍心怀感激。“说实在的,我能专心对抗病毒,离不开这些穿着防护服的每一个人,虽然看不清长相,但只要看见他们就能感到温暖。”
重庆首例确诊患者万康,从1月15日到巫山县人民医院检查时,就坦然接受了自己患病的事实。她给87岁的婆婆打电话,回家团年的时间要再往后延一延。
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病友建了微信群分享信息,相互鼓励,没吃完的牛奶、水果也通过群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万康(化名)出院后,在家居家观察期间,通过手机了解外面的信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重回生活
2月7日,出院的日子,王晓丽走出市公卫中心,她再一次呼吸到新鲜空气。几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指标都达到了出院标准。医生开了止咳糖浆,叮嘱她两周后复查。
王晓丽说,走出大门那一刻,感觉像做了场梦。她在微信签名上写着“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2月13日,万康迎来出院后的第15天,也是完成居家观察回归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除了偶尔上楼会感到气促外,没有其他症状。每天早睡早起看电视,万康的丈夫也解除隔离回家了,一度偏离轨道的生活又回归正轨,她把自己的微信名改为“春暖花开”。
待疫情散去,一起看春暖花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2月14日,出院后第7天,陈旭宇继续待在家附近的酒店自我隔离观察。即使酒店房间里只有他一人,也随时戴着口罩。
“阴性。”当医生给出治愈的确切答案时,多日没运动的陈旭宇从病床上蹦起来,他形容就像高考考了高分,期待马上回家吃上一顿回锅肉。
离开医院时,陈旭宇退出了病友群,他觉得这是在告别这段偏离正常轨道的生活,摆脱病毒,像翻书一样,翻页就过去了。
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刻意穿上羊毛大衣,刮掉胡子,出现在单位视频会议的画面中,精神头不错。
他朝镜头里挥手:“嘿,好久不见,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