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人”甘立敏。(采访者供图)
2月9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正式收官。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预备团选手里,出现了一位农民选手。他叫甘立敏,来自“中华诗城”奉节,今年55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甘立敏却特别喜欢写诗,用诗歌来记录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久而久之,“农民诗人”的名头越来越响。
入镜《中国诗词大会》官方宣传片
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观众也许会发现,在节目官方宣传片中,甘立敏和孙子甘润蕾一起出镜,他们以朴实的言语介绍着自己的职业:种地的农民。
本季节目海选时,喜欢诗歌、在当地被称为“农民诗人”的甘立敏被奉节县推荐参加,经过层层选拔,他和孙子PK掉其他选手,入选预备团。
说起自己“农民诗人”称号的来历,老甘有点不好意思:“农民倒是,诗人可称不上。”他告诉记者,写诗纯属业余爱好。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这些年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外出打工,都会在闲暇时间阅读小说、诗歌和散文,偶尔也试着写一写。
“2017年,我从外地回来,开始在老家种地、生活,因为爱写嘛,我就把小诗写在我家墙上、门上,后来被一位驻村干部发现了,就把我的事传开了,大家就叫我‘农民诗人’。”甘立敏说。
用诗歌讴歌家乡发展变迁
在甘立敏的老家奉节县平安乡桃树村,许多村民都对这位“农民诗人”印象深刻。
有时候甘立敏扛着个锄头去地里,锄到一半地,他突然就坐下来,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本和很小的铅笔,像模像样地记录起什么来。忘记带小本本,甘立敏就把烟盒拆开,拿里面雪白的一面来记录。久而久之,大家发现,这个庄稼人在干一件读书人干的事——写诗。
从2017年到现在,甘立敏前前后后写诗近百首。这些诗有简短的,也有“大篇幅”的,风格质朴写实,多数都是反映家乡变化的。
比如记录自己种的脆李,他这样写道:“新辟田园果树旺,春风细雨披绿妆。发芽不见花先露,才把珠翠掛树上。”又比如写村里发展的:“清明节过满山青,大地回春日月新。昔日狭窄凹凸路,现在硬化铺沥青……”
记者还注意到,甘立敏的诗歌里,“关门山”3个字出现的频率尤其高。平安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桃树村又是平安乡最偏远的村之一,梅溪河将桃树村与平安乡场隔绝开来,“看到屋,走得哭”曾是当地村民的伤心往事,甘立敏自然也不例外。
去年1月,关门山大桥正式通车,天堑变通途,让甘立敏兴奋得诗兴大发,一首诗歌在当地传为佳话。诗歌里写道:“峡高水急关门山,自古以来是天险。如今架桥通三地,一路畅通到平安。水电路讯危房改,高山小村新风采。最是感谢帮扶人,跋涉入户解忧怀。感谢党的好干部,百姓脱贫心欢快。”
成立合作社带村民增收
甘立敏不只是在诗词上有想法,在创业上也颇多点子,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2017年,甘立敏回乡创业,一开始搞的是土鸡养殖,但因为缺少经验,效果并不好。他立即转项,利用自己外出打工积攒的种植经验发展脆李,并初获成功。2018年,甘立敏带头成立起合作社,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农忙期,我招收工人进行施肥、除草等工作,每天给工人的报酬是100元,而招收的工人多数是留守村里的中老年人,他们可以增加点收入。”他告诉记者。
去年,甘立敏又配合村里的产业发展,带头种植蕉藕。蕉藕产量高,再加上关门山大桥通车后带来的交通便利,种植和销售都非常成功,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他带动的26户村民也因此实现了增收。
过段时间,甘立敏的脆李就将迎来花期,部分脆李将挂果,甘立敏粗略算了一下,等明后年到了丰产期,每亩脆李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2万元。“到时候,我肯定会用诗歌记录下来。”(首席记者 颜安 实习生 廖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