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卫在记者会上介绍推动绿色发展情况
城乡统筹发展网1月13日讯(记者 赖义羡 曹继选)2019年全市纳入统计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900亿,同比增长超20%左右;发行绿色债券44.6亿元;持续壮大环境要素交易规模,全年共有1780家次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交易金额4786.04万元。重庆主城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国家级试点,倒逼产业升级、消费转型,实现绿色发展……重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含绿量”成效不断彰显。
1月13日,2020重庆两会专题记者会在重庆人民大厦新闻发布厅举行。“赋能提质增效,加快动能转换,实现绿色发展。”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卫在记者会上表示。
陈卫介绍,2019年,重庆市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中率先编制完成“三线一单”并通过部级评审。同时,继续严格落实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5公里”管控要求,即1公里范围内坚决禁止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5公里范围内坚决禁止新布局工业园区。通过有效的空间管控,科学指导地区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既确保了生态环境免遭无序开发,又为高质量发展留足了空间,避免了散乱、无序、低效发展。近期,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文件,将重庆广阳岛片区确立为长江上游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
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为统领,重庆市制定出台了《重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0)》,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行动,印发《重庆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9年推进计划》。严控过剩产能,严格化工、涉重、涉危、造纸、印染、火电等高污染、高排放和资源性项目环评审批,分类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大力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见效。全年审查规划环评47个,审批项目环评4171个,涉及总投资4752亿元,产业结构更趋科学合理。目前,重庆主城区正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国家级试点,通过源头减废、资源利用、安全处置等措施,倒逼产业升级、消费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市生态环境系统“放管服”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将风电、印刷线路板等类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下放至区县;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工业类、城市基础设施类等19类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将环评报告书和报告表审批时限压缩至原来的1/3,企业开办前置审批事项由190项减少到32项;建立建设项目涉生态环境问题咨询机制,提前介入、全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