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市政协委员唐双福建议: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

2020-01-11 23:46:5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唐双福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刘早生 摄)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1月11日讯(记者 李朋 刘早生) “重庆的传统建筑是重庆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承重庆传统建筑文化依靠的是本土的传统建筑人才,因此,本土的传统建筑人才是传承重庆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1月11日,在政协重庆市五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唐双福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关于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的建议。

唐双福委员指出,目前,重庆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川东民居、井干式建筑、巴渝园林等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困难,这既有现代建筑的冲击,更有传统建筑人才逐渐消失的原因,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的紧迫性、重要性在今天需要提上更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既有利于发掘保护重庆的传统文化,也对整个社会继往开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永葆巴渝文化之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是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对传承和再现优秀传统建筑艺术,展示巴渝建筑神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对弘扬务实创新的巴渝文化精神,实现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四是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五是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对其生存生态予以改善,实现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唐双福委员表示,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对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在文化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二是对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的生存生态构建意识不足;三是传统建筑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和措施不到位;四是传统建筑人才应对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创新不足。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唐双福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站位,准确把握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的培育方向。社会各方要站在继承和弘扬重庆传统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培育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的意义,把握好人才本土化的方向。通过本土传统建筑人才继承重庆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巴渝文化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动新时期重庆高质量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人文精神提升。

二是摸清人才家底,分类确定传统建筑技术带头人。摸清重庆现有修建类、装饰类、造园类、烧造类等工种的传统建筑工匠的现状,登记造册并选拔出各类工种的技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传统建筑工匠带头人在重庆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建筑、历史文化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培育门类齐全的能工巧匠。建筑类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结合重庆本土传统建筑市场实际需要开设专门的传统建筑专业课程;传统建筑集中的区、县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开设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知识讲座、课程;政府应按修建类、装饰类、造园类、烧造类等工种分门别类开展专门人才定期培训,应分层次培养认定各类工匠、名匠和大师级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荣誉和地位。

四是构建生存生态,厚植传统建筑人才培育土壤。政府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建设控制地带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应对重庆本土传统文化有显示度,充分发挥本土传统建筑工匠的作用;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等核心保护区内的维修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应充分利用本市本土工匠和当地居民采取以工代育、以工代传、以工代赈等方式养育传统建筑工匠。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夯实传统建筑人才培育基础。建立市级业务部门负责传统建筑名匠、区县和乡镇负责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体制和中长期规划。探索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村落等攸关方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名匠带工匠、工匠带学徒的师徒学习机制,建立传统建筑名匠工作室,建立传统建筑名匠、工匠特殊职称评定制度,给予传统建筑名匠荣誉、舞台、地位,计划安排他们进入市、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序列,担任乡镇人大代表,以发挥其参政代言作用。

2020重庆两会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