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市政协委员曾志红建议:重视农村家庭红薯淀粉加工废水排放问题

2020-01-11 22:28:0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市政协委员、市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所长曾志红接受本网记者采访(刘早生 摄)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1月11日讯(记者 刘早生 李朋 )1月11日下午,在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期间,市政协委员、市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所长曾志红接受本网记者采访,呼吁重视农村家庭红薯淀粉加工废水排放问题。

曾志红委员指出,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不仅农村区域广、农业人口多,而且次级河流纵横交错、湖库众多,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是制约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瓶颈,还会对周边水域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 “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目前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农村家庭红薯淀粉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比较突出:

一是家庭作坊红薯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水量大。红薯种植与红薯淀粉加工是我市贫困乡镇的一大传统特色产业,是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手段。但重庆市广大农村红薯淀粉加工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其落后的加工方式无法做到循环过滤使用水资源,造成生产耗水量大,并产生了大量淀粉废水。据统计,平均加工1吨鲜薯,将需要10吨用水,其中清洗环节需4吨以上,磨浆、浆渣分离和提取环节需6吨以上,废水最后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农田沟渠河流。

二是红薯淀粉加工生产废水污染程度高,且呈加剧态势。红薯淀粉废水的主要成分为水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多糖、维生素以及无机盐等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是一种不含有毒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COD约为12000mg/L,BOD约为5000mg/L,SS达到2500mg/L,此类废水有机物含量高,水质指标超标严重。在排放量不是很大时,因重庆市河沟水资源丰富,排入河流的污水经过稀释和自然净化,一个冬季之后,水体基本恢复清澈。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检查力度,红薯淀粉加工企业迫于环保压力,虽缩减了自主生产量,但却大量转购家庭作坊生产的淀粉,再进行后端加工,导致家庭作坊生产量不断加大,淀粉加工水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急剧增加。具体测算如下:

2018年重庆市红薯种植面积近600万亩,总产量834万吨,以小作坊加工10%的原料估算,在10-12月淀粉集中加工季节撇开清洗用水,约有500万吨酸性高浓度淀粉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河流。原来有部分农户自己种植的红薯主要用于喂猪,但是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农户喂猪量下降,因此,大多数农户只能将红薯加工成红薯淀粉。如果以30%的原料加工保守估算,将有1500万吨酸性高浓度淀粉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农田河流,会造成相关水域富营养化、土地酸化等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为此,曾志红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散乱污”红薯淀粉家庭作坊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市生态环境局应责成相关区县政府,开展红薯淀粉家庭作坊的清理排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监管职责权限,切实加大其生产排污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抓好排污监管工作。

二是促进红薯淀粉家庭作坊加工技术提升。由于重庆山区农户分散,运输距离长,家庭式作坊还将长期存在。建议市科技局针对农村家庭作坊红薯淀粉加工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开展立项研究,提升淀粉加工品质、实现淀粉加工废水的循环使用和高值利用,通过新技术应用切实改变农村传统的高污染生产方式。

三是开展家庭作坊红薯淀粉加工设备的升级改造和示范推广。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开展适宜家庭作坊的小型加工设备选型配套,通过设备升级提高淀粉得率,减少高浓度废水排放;并将家庭作坊红薯淀粉加工新设备购置纳入农机补贴范畴,促进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增强广大农户的环保意识,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020重庆两会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