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丰都: 靶向破解四大难题 跑出产业扶贫加速度

2020-01-10 10:09:4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1月10日报道(文/李文萍)发展产业,激发活力,持续增收,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随着产业扶贫的推进和深入,扶贫产业量小质弱、资金较分散、效果不明显、丰收不增收等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突出难题。

针对这“四大难题”,丰都县靶向施策,巧妙破解,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新路,跑出了产业扶贫的“加速度”。截至目前,丰都县累计销售特色农产品27.46亿元,帮助当地2万多户贫困家庭实现增收。

优化顶层设计

力破“扶贫产业量小质弱”难题

在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往往规模小而散,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核心竞争力弱,没能有效形成有规模、有质量的主导产业链条。

在丰都县委书记徐世国看来,产业规模化是破解产业扶贫的一大关键。他介绍,丰都县优化顶层设计,围绕“一心两极三带”生产力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构建“1+6+X”扶贫产业体系。即全县以肉牛为主导产业,分片区发展榨菜、红心柚、龙眼、烤烟、花椒、有机大米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鼓励各乡镇街发展猕猴桃、黑花生等区域性特色新兴产业。

目前,丰都拳头产业肉牛、鸡、花椒、红心柚、榨菜、乡村旅游等,正由分散布局、单一发展逐步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转变,以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正在崛起的花椒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

丰都县花椒种植规模已达到6.5万余亩,主要分布在树人、董家、湛普、三建等7个乡镇,进入盛产期的花椒面积有4.5万余亩。去年,丰都县花椒产量近2万吨,实现产值2亿多元,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了贫困户不同程度的增收。

除了将产业规模化经营,丰都县还按照“大龙头带动大产业推动大扶贫”思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强化全产业链扶贫,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丰都县着力培育壮大拳头脱贫产业,打造畜禽养殖基地和食品加工中心,成功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恒都农业集团,加速打造“中国肉牛之都”;引进行业标杆企业华裕农科,发展年出栏5000万羽雏鸡项目,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智能化蛋鸡良种繁育中心;引进中国禽蛋行业品牌企业德青源公司,加速建设240万只蛋鸡及蛋品加工中心;引进重庆农投集团,发展年出栏60万头生猪的智慧生态养殖产业;引进温氏集团,建设年出栏3000万只肉鸡的高效生态养殖及加工项目。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构建了54家县级以上农业企业、1900余家农民合作社、近1000个家庭农场的脱贫产业发展生力军,实施全产业链扶贫,实现小农户与大产业的有机融合,带动土地流转45.5万亩,实现1.5万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恒都万头肉牛养殖场

强化统筹整合

力破扶贫资金“撒胡椒面”难题

“脱贫攻坚思路要对,帮扶那些真正最需要的人,财政资金‘应统尽统’,避免‘撒胡椒面’, 并做到精准投向。”丰都县县长罗成说。

在脱贫摘帽后,丰都县坚持一手抓短板补齐,一手抓稳定脱贫,把产业扶贫作为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坚持“多个口子进、一个漏斗出”,集中资金办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据统计,近年来,丰都县财政每年统筹整合资金上亿元用于扶贫产业发展,2019年达到2.5亿元。

同时,丰都县出台《丰都县产业扶贫扶持奖补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将财政资金精准投放到肉牛、红心柚、花椒等十大扶贫主导产业,重点投向种植养殖、后期管护、基础配套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对新发展基地,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集中连片整治,栽植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并通过3年管护期后,每亩存活率达到80%以上的,每亩按照1500元给予扶持补助;对现有集中成片基地进行管护,管护面积达到200亩以上,修枝、刷白、施肥、打药合格率达到95%,每年给予每亩300元补助,连续补助2年。”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丰都县财政已累计投入10.5亿元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绩效,助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此外,丰都注重引好金融“源头活水”,紧紧围绕产业链金融服务需求,同步推进普惠与小额信贷特惠金融,既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普惠性贷款、带贫贷款贴息、财政奖励,又为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特惠性贷款,帮助他们发展脱贫致富产业。

“以前我们村民要开户,或者申请贷款都必须到镇上或者县里银行网点才能办理,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贷款,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村民李洪说。

截至今年10月,丰都为恒都、德青源等新型龙头企业发放贷款逾54亿元,为9791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46亿元,获贷率超过50%,居全市前列。

蛋鸡孵化园

注重模式创新

力破“扶贫产业带贫效果不好”难题

事实上,扶贫产业效果与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同样有着密切关联。由于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企业吸纳贫困户意愿不强,而有些贫困户自身也受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限制参与积极性不高。

丰都县创新扶贫机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通过就业、分红等方式保护了贫困户的利益,激发了双方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性。

丰都县积极推行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在德青源金鸡扶贫、华裕蛋种鸡项目中,政府投资修建养殖场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向企业收取的租金去除还本付息、土地租金后的余额,全部用于安排公益性岗位助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安排对象重点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

代养收益扶贫机制与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政府安排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引导贫困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筹涉农扶贫资金安排给国有企业入股,联合投资建设代养场,并按持股比例分别获得代养收益,相关收益用于为贫困户购买临时性服务岗位等扶贫事业。

除此之外,丰都还探索试行“三变”改革扶贫机制,让农民享受项目持股分红,实现长久稳定增收;推行股权量化分红扶贫机制,投入财政资金到农业企业补助项目,作为农户和企业项目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持股。

丰都三建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该乡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模式,由企业和村(居)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公司,负责产业的经营管理。

目前,三建乡流转土地1.8万亩,完成笋竹栽植5000亩,补植板栗450亩、青脆李2500亩,标准化管护猪腰枣和油茶2000亩,累计完成产业类项目投资2971.1万元。

“村民每年土地流转费平均有1500元左右,加上在基地的务工,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三建乡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丰都县还推行易地搬迁后续发展扶持机制,统筹1.74亿元改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安排资金1.26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盘活搬迁户土地资源,流转托管土地1283亩,为搬迁户带来资产收益,通过扶贫车间、劳务输出、产业园区就业等方式,解决就业2619人,确保搬迁户有稳定收入来源。

立足市场导向

力破“扶贫产品卖不出”难题

辛苦劳作收成满满,有些农户却因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以及缺乏完善销售渠道,产品严重“滞销”,遭遇“丰收不增收”的窘境。

“我们既要围绕‘卖得出’提质量,还要围绕‘卖得好’树品牌,更要围绕‘卖得久’拓销路。”县农业农村委主任唐代贤用三句话概括了丰都的破题之法。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丰都县实施科技扶贫提升行动,构建“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产业指导员+乡村土专家”的科技服务体系,对产业管护、品种培育等关键环节实行“保姆式”服务,扶贫产业良种覆盖率、成活率达80%以上,新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丰都县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累计认证“三品一标”129个,11个商标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种农产品获得重庆名牌农产品称号,“丰都肉牛”“恒都”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丰都牛肉、丰都红心柚纳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丰都锦橙、丰都红心柚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同时,丰都县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实施扶贫产品“进食堂、进学校、进医院、进超市、进家庭”行动,探索“农村电商经纪人+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新模式,精心组织赶年节、农民丰收节等大型展销活动,整合东西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市内帮扶等资源,深入推进“渝货进山东”等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丰都县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构建覆盖30乡镇(街道)176个村、15个社区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物流配送和人才培训体系,今年以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本地产品达3.26亿元。恒都康美电商平台2018年销售额达7.5亿元,成为全国示范教学点。

“淘宝网上店铺平均每天有一百多单,月销售额5万元左右。”来自兴义镇天水村村民张源是电商发展的受益人。依托镇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他在网上销售四季农特产品。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产业扶贫落到实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丰都县找到了破解之法,行进在产业扶贫大道上,一路创新,一路收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