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庆二郎街道的钢球厂小区,一座错落有致的花园呈现在眼前。鸟儿在树梢上欢快鸣叫,老人们在树下悠然散步,不远处传来孩子们童真的欢笑……新年伊始,这个过去长期脏乱差的老旧居民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治象”。
钢球厂小区因一家国有企业而得名。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重庆钢球厂,专门为轴承生产钢球,曾是当地的纳税大户。1992年,重庆钢球厂从万盛搬迁到九龙坡区二郎街道办事处,职工及家属随之搬迁,钢球厂小区随之出现。
后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及钢球厂自身经营等问题,钢球厂成为重庆首批破产的国有企业。“小区环境没有人管理,邻里之间矛盾突出,治安案件频频发生。”原重庆钢球厂工会主席、小区居民陈孝光说。
为了改善钢球厂小区的生活环境,2000年开始二郎街道和小区所属的迎宾路社区不断进行治理探索。
“一开始,我们请环卫工、绿化工进驻,定期对小区植被和环境进行美化。同时用物业费请了2名清洁工打扫卫生。”迎宾路社区副主任廖忠励介绍说,这种治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很多问题仍无法破解。
“基层治理过程中,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出力不讨好,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作用,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二郎街道办党委书记邹宏举说,二郎街道随之指导钢球厂小区成立居民自治委员会,同时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逐步探索出一条居民自治模式。
2014年,钢球厂小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委员会针对小区管理的各种“疑难杂症”,制订自治公约,在小区内张贴、宣传。日常生活中,由自治委员会对小区进行管理。
为改善小区的治安环境,自治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志愿者成立巡逻队,对小区进行走访、巡逻。去年5月,一名涉嫌盗窃的网上逃犯租住到钢球厂小区。巡逻人员及时将该人员的身份信息上报,公安部门很快将其抓获。近年来,小区再也没发生过刑事案件,也极少发生治安案件。
钢球厂小区63名党员组成的“退委会”,也在自治委员会各项管理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退委会成员多是部队转业人员,以前多是厂里的干部,自治委员会推行一项制度,我们率先执行,给小区居民做表率。”退委会党支部书记石发宽说。
二郎街道投入1000多万元,对钢球厂小区进行了3次改造。陈旧的居民楼外墙得到翻新,破旧的水泥路改成崭新的柏油路,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公园里设立文化长廊。
“小区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精神面貌随之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自治委员会成员尤春健说,去年4月,钢球厂小区还成为重庆市垃圾分类示范点,经过大半年的探索实施,垃圾分类在小区内搞得有声有色,基本实现了对垃圾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新华社 (记者 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