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扶贫办获悉,我市已建成“扶贫车间”276个,解决上万群众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59人。
“扶贫车间”又名“社区工厂”,是指以扶贫为目的,设在乡、村的加工车间,以带动脱贫为宗旨,为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扶贫车间’为我解决了大问题。”近日,在奉节县安坪镇海角社区刘兴军礼花工厂内,38岁的苏本群告诉记者,他原来在广东务工,为小孩读书而返乡,还好“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让他能挣钱顾家两不误,“工厂是给广东一家公司提供订单加工,工作时间很灵活,在厂甚至在家都能干活。”
同样,在璧山区正兴镇大面坡村,由于建起了芯仪木材加工厂“扶贫车间”,因父亲患病多年、两个小孩要上学而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梁华勇,也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每月有3000元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去年以来,我市将“扶贫车间”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重要方式,着力加强“扶贫车间”规范化建设,并积极宣传和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村门口灵活就业。
为了强化“扶贫车间”的扶贫性,我市对其提出了要求。如,严格执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扶贫车间”用工人数30%以上的硬性要求,对参与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实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同时,鼓励贫困村整合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废旧校舍等房产资源或坑洼、滩涂土地资源,改造建设成就业“扶贫车间”,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降低车间建设成本;强化技能扶持,围绕贫困户技能需求开展培训,尤其是对零就业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确保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加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做好吸引本土人才回归工作等。
目前,我市“扶贫车间”实现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已建成“扶贫车间”276个,解决10657人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59人,占比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