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县三川毛业负责人杜树林“梳羊毛”的绝活让人惊叹:一搭手,就知道毛根毛尖;抓一把,就知道多少根,一根不差。
“没想到小手艺玩出了大名堂,从梳羊毛到做高档化妆刷,从挣小钱到赚外汇。”杜树林是土生土长的鹿邑人,在尾毛加工利用行当里摸爬滚打几十载,由“梳羊毛”到生产高档化妆刷,产品卖到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
尾毛加工在鹿邑县发展已有30多年,这里的人有梳理羊毛的“童子功”,从小接触,直接上手,没有技术障碍。“特别熟练的工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以这样的小手艺发展起来的产业,既有底气又有活力。”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说。
现在,鹿邑县已培育像三川毛业那样接地气的龙头企业10多家,吸引131家化妆刷及配套企业落户,发展大小尾毛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产羊毛3000多吨,尼龙毛9000多吨,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6.6万多人。
随着尾毛加工行业越做越大,也出现过水污染问题,但污染是可以根治的轻污染。“不能把洗澡水跟孩子一起倒掉。”县里请国内最权威的设计单位,根据尾毛加工和化妆刷的生产工艺、流程,量身定做了污染解决方案。县政府出资60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使这个产业加工生产实现零污染。
现在,该县尾毛的出口总量占全国化妆刷原毛出口的80%,鹿邑县被评为“中国化妆刷之乡”,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化妆刷生产基地。
在鹿邑,还有一个群众基础更广的“小手艺”——“掐辫子”。这是鹿邑乡村妇女主要的挣钱门路。农闲的时候,常有不少妇女,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扎堆掐辫子,但见小麦秸秆在她们的手指间翻飞,魔术般掐出来一盘盘草辫,成为编织草帽的材料。
赵楼村就是著名的“草帽村”,年销草帽2000万顶。“闲着没事,掐掐辫子,活动活动,防老还能挣俩零花钱。”村里80多岁的李爱荣说话时,手中还不停地掐着辫子。
独特资源优势带来的是丰富的原材料和大批熟练的产业人员,正好适合帽子生产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县里支持、引导下,一批草编企业应运而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然而,开始有些人却看不上这个“土产业”,觉得“来钱慢、来钱少,对财政的贡献率很低”,建议把产业发展的精力、财力放在引进“高大上”的项目上。
“发展产业,最大的优势是群众基础。”“草编业虽小,可不能小看。草编的每个环节落地,都能让群众受益。”“它看起来土,做起来洋,掐辫子也能掐来外汇。”县里领导逢会必讲这些道理。
小的做大、土的做“洋”,需要下的功夫还真不少:对传统编织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给草帽增加文化含量,运用信息技术转变生产、销售方式。“我做的草帽一顶卖不到10块钱,儿子现在做的帽子能卖到3000元。”做了一辈子草编生意的牛继全感慨不已。
“数百年的草编术,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增加草帽的文化附加值,借力信息化,使我们的草编产业韧性十足。”赵楼村党支部书记赵心银说。
现在,鹿邑草编产业已经走上了国际市场,实现从“先生产后推销”到“先订单后生产”的转变。有的草帽价格从10元涨到3000元,从业人数达到3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