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今年伊始,以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为改革主体的“三社”融合发展,在巴渝大地上进行得如火如荼。作为当下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三社”融合发展的本质,就是以经济协作方式,扶持农民,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
这组来自一线的“三社”融合田野调查,刚刚出炉、沾满泥土清香,你可以从中看到:一幅幅现实的农村画卷,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他们在农村舞台上负重自强,追逐梦想。这也意味着:农业问题,决不单纯是市场问题。只有爱农、悯民的经济手段,才能让农户有机融入到当下的社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
以供销社为主体,“三社”融合,于焉兴起。
一位从军医大学退休的哲学教授、一位守望家园的村支书、一位心怀故土的返乡创业者,6年时间,三人携手以蓝莓为切入口,在綦江区扶欢镇安育村上演了一场颇具实验性质的乡村建设。
今年4月,綦江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正式挂牌,綦江区供销社投入45万元入股合作社,并积极协调贷款用于蓝莓冷库扩容,延伸产业链。“三社”融合发展的田野实践,落到了这个渺小的细胞单元——
锁定V2型蓝莓
安育村办起了采摘节
今年4月,在海拔800米、1894位农户的綦江区扶欢镇安育村里,以大校军衔退休的哲学教授余显礼、村支书余江、从温州返乡创业的罗德平,携手挂起了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的牌子。
2012年年底,在这片故土上,三位老友充满家园情怀开始了乡村建设实验。最初,大伙儿从事传统的种植西瓜、白萝卜、桂花,在几次尝试失败之后,专门请来浙江理工大学的蓝莓种植专家现场测试,确定安育村适合这种蓝莓生长,由此最终锁定到种植美国V2小浆果型蓝莓。
2013年11月,三位老友在一分八厘的试验田里种下了蓝莓。次年5月,他们把结出的3斤左右香甜果子,分成2.5两一盒,全部送给附近的乡亲们品尝。
在全村人的支持下,2015年,三位老伙计的蓝莓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产量1600余斤。
2016年,规模扩大到200亩,蓝莓枝干越长越壮,产量飙升到1万7000斤。
2017年,产量更是突破了2.5万斤,区里还为此专门举办了“第一届蓝莓采摘节”,当天人流量就达到了5000人……
延伸蓝莓产业链条
资金成了大问题
产量起来了,人气上来了,三位老伙计的新烦恼也来了。
2016年,V2蓝莓产量到了1万7千斤,每斤平均可以卖到120元,一上市根本不愁销路,算下来一年利润有80多万。
2017年,地里的蓝莓出现了百分之十的滞销。
2018年情况变得严峻,虽然产量达到了将近5万斤,但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蓝莓卖不出去,也就是一万多斤蓝莓,可能烂在地里。而蓝莓市场价格,跌落到了60元/斤。
他们开始焦虑,余江在全国蓝莓销售批发微信群里寻找买家,“常常是一张40元/斤的收购单子抛出来,一眨眼就被外地卖家消化。”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到第二阶段,规模生产的科学性和深加工链条的完整性,决定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决定了是否还能持生存走下去。”老教授总结出了这个结论。
三位老伙计掏出积蓄,再加上前几年利润,共200万,亲自动手建起了存储冻库、生产车间和简易办公楼。
为了省下钱买冷冻设备,罗德平又干起了水泥工的老本行,累得晕倒在砌了一半的院墙边。即使如此,三位老伙计一致决定,再挤出点资金,在这片荒坡上修起村里的文体活动中心,取名叫“幸福院”。
余显礼陷入沉思,明年5月,400多亩的蓝莓上市,8万多斤产量滞销情况或许会更加严重,冻库的规模必须扩大,制冷设备也得更换为“气调”技术,仅此一项,就需投入80万左右,如果涉及到蓝莓的深加工生产线,投入还得更多。
去年开始,陆续有从蓝莓中提取花青素的沿海企业找到余江,承诺包种包销所有地里的蓝莓,但收购价格,不到市价的四分之一,安育村因此成为“食物链”中最底层的原材料生产地,利润将大部分被市场环节瓜分。
三位老伙计开始找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让人尴尬的是:估值1000万元的蓝莓企业,最终只能在两家商业银行分别贷款出50万元、民间借款80万元,年综合利率在15%以上。
“农村的土地、房屋产权不清晰,没有商业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一个月的贷款三个月都跑不下来,就算贷下来了,也少得可怜。”余显礼气得直跺脚,要么蓝莓烂在地里,要么就沦为原材料供应地,而这一切,都直接关联到村里从事蓝莓种植的225户,700余村民的家庭收入。
“两社”先融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村支书余江收到了村民罗昭新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为民解忧、关爱老人”——他曾是首年试种蓝莓地的最强烈反对者,噜着嘴握紧锄头,连自家的田坎也不允许余江通过。如今,他成了余江“蓝莓新政”最坚定的支持者。
“安育村蓝莓种植在发展中遭遇的瓶颈,不仅仅是农业经济问题,更关系到700多农户的增收与农村基层的和谐稳定。”綦江区供销社主任李宗烨说道。
“解剖麻雀”的工作方式,提上了该区“三社”融合发展的议事日程。这片蓝莓地,也因此成为了该区“三社”融合助农兴农示范基地。
第一步,便是綦江区供销社所属的全资企业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出资45万元,占13.04%;三位老伙计与38户村民出资300万元(其中建卡贫困户13户,不实际出资,由合作社每户配股1万元),占86.96%,成立起了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
此举意味着,承担生产的专业合作社、承担流通的供销社,这“一社”与“二社”之间,打通了内在融合机制。
融合之后,由该区供销社牵头协调,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与重庆果品协会取得联系,解决了部分销售问题,减轻了明年上市的库存压力。
“既解决了咱们资金的燃眉之急,也扩宽了销售渠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社’融合。”在余显礼教授看来,即使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专业合作社,有步骤、有节奏的推进,才是应有之义,“如果单纯是‘输血’式帮扶,效果只能很短暂。”
“两社”融合的“甜头”,很快便在安育村显现出来。
“三社”互融
抱团延伸产业链
针对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的问题,该区供销社对症下药,开出了一张“药方”——
首当其冲,得调优品种、调整结构,适当拉长蓝莓成熟期,减少库存、销售等方面的压力。
供销社的农业专家们算了一笔账:蓝莓品种调整头两年,由于加大修枝、产量压缩、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不但不会下降,反而由于人工成本和库存成本下降而节约开支10余万元,并增种早熟品种50亩、晚熟品种50亩。
“这样一来,还可延长游客观光采摘时间和当地农民采摘就业时间2个月,增加大伙儿收入。”余江说道。
第二步,就是改造扩建冷藏库、改良设备,提高冷藏量、冷藏时间及品质,减少因冷藏不当导致鲜果变质带来的经济损失。
由供销社组织协调,在鲜果大量上市期,将滞销部分进入冷库保存,销售给蓝莓加工企业,每年可增加收入20万元左右。3年后合作社的年收入预计可达300万元左右。
第三步,是以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为核心,逐步组建起覆盖全区各乡镇的蓝莓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造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链,由此实现大小蓝莓合作社抱团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日前,在该区供销社积极奔走下,健冠蓝莓种植股份合作社的一笔160万贷款即将下放。
“申请了好几个月的资金,在‘三社’融合的政策推动下,既缩短了放款时间,也减轻了我们资金压力。明年5月蓝莓上市,这里又将是一片充满欢笑的土地。”余显礼教授动情地说,经过6年的乡村实践,在“三社”融合推动下,建设起一个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欢笑的家园梦想,越来越清晰,变得触手可及。
马小钰 图片由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