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乡村旅游扶贫纪实
城乡统筹发展网11月6日讯 图文/城口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乡村旅游已成为全村增收的主力引领产业,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31%降至2018年底的0.3%,从全县最贫困的村一跃成为了全县最富裕的村……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探索,把一个特困村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认可。
兴田村一角
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幅员78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205户839人,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1.8%。因区位偏僻、交通闭塞,2010年全村有贫困户79户25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31%,是重庆市及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精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战略,大胆探索,敢想敢干,从2011年开始,兴田村立足良好的生态气候资源禀赋,整村推进乡村旅游
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使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村要素“动”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最终达到乡村旅游“火”起来。
农户原有农房改造的巴渝民宿
理清思路 找准出路
兴田村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突出“四大抓手”,明晰乡村旅游扶贫思路。
——抓思路找出路。立足本地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汇集各方智慧,确立了建设“中国大巴山最美乡村”和打造“巴山原乡·中国亢谷”的目标,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
——抓思想改意识。积极组织召开镇村两级旅游发展动员大会、院坝会议,宣传解读政策;动员群众办庭院经济、建森林人家,让群众改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旅游意识,激活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抓培训优服务。先后组织了50批800余名群众代表参加了市、县乡村旅游的专题学习培训和现场观摩学习,举办厨艺技能比赛,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全方位提升全乡森林人家从业人员餐饮技能和服务水平。
——抓干劲添动力。思路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推进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市场运作,全程服务”的旅游发展机制,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扶贫路也是旅游致富路
夯实基础 打造平台
规划决定走向,建设体现基础。近年来,兴田村狠抓“五项工程”塑环境、建平台,推动扶贫工作从被动扶贫到自觉参与转变。
——科学规划引导工程。规划定航向。围绕打造“中国大巴山最美乡村”品牌战略,聘请专家高起点先后编制了《东安旅游总体策划》、《亢河景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国亢谷景区四方碑片区旅游总体规划及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全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论证科学、方向明确、格局合理、思路清晰的规划依据。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按照“一中心、三聚点”集中搬迁、“三线三带”分散搬迁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新建兴田袁家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8户。
——“四化”打造环境工程。按照“美化、净化、香化、绿化”的要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采取联合执法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拆除公路沿线违章建筑及临时构建筑物48处。新建卫生厕所150个,化粪池62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荒山造林、水体绿化等为重点,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全村生态大环境。
——推进危房改造工程。采取“一改六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危房改造或新建房屋332户,并配套实施了农村管网管线规范及庭院美化“鲜花工程”,完善了集中供水
系统、垃圾清运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美化。同时,积极支持危房改造农户利用改造房屋开办森林人家、发展微型企业、培育电商带头人,把死资产盘成活资源,探索出了“一改四盘活”(盘活思想、资产、环境、社会投资)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旧房改造政府投资“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坚持产业联动工程。注重产业链的延长,坚持“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实施“6个百千万”工程,推动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培育巩固胜家坪有机土豆、金黄安蜂蜜、东安板栗、亢谷土瓜子等旅游商品及产品品牌,成立了城口县亢谷农业开发公司,并在解放碑设立了东安旅游商品销售展示大厅,扩大销售渠道,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游客在兴田村消费游玩
整合政策 拓展融资
兴田村积极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型到造血型转变。
——扶持基础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依托整村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平台,集中改善3个生态旅游村落和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道路、供水、能源、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具备了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
——扶持住房建设。实施156户农村危房改造,达到“六改三建一美化”标准,实现了“一改四盘活”的效果;支持88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新房,达到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的房屋条件。
——扶持融资条件。巩固壮大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资本金累计达到105万元,创业农户每户一般可借到5000至10000元,支持产业发展;组建扶贫创业园互助资金协会,发展资金达200万元,为新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户提供10000至30000元的1年期借款;与兴农担保公司、重庆银行等合作,实行“双授双保一整合”支持政策,降低贷款门槛;实施扶贫小额信贷,为贫困户发展大巴山深林人家提供5万元无息贷款,解决贫困搬迁户资金短缺问题。
——扶持产业发展。争取微型企业政策覆盖,建成一个市级微企孵化园和两个微企示范村,44户“大巴山森林人家”成功申报微企,注入资本金123.8万元;东安镇制定出台了扶持“大巴山森林人家”“1+4”政策,累计直接补助71.3万元;扶持景观林、向日葵、干果、有机土豆、中蜂等旅游相关农林产业发展,累计补助198.8万元。
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乡村旅游要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是保证。兴田村创新“四大机制”,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力度。
——建立行业管理机制。组建“一支部三协会一学校”,抓好旅游扶贫开发,即,成立了大巴山森林人家微型企业联合党支部、乡村旅游协会、厨艺协会、互助资金协会和市民素质学校;制定协会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动员群众建大巴山森林人家、办庭院经济,带动群众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激活了群众发展旅游扶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行标准化经营机制。明确基本的服务内容、服务礼仪、服务流程;规范统一大巴山森林人家形象标识、店招店牌、人员服装、房屋风貌;加强对大巴山森林人家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服务项目和经营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实施大巴山森林人家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制定《大巴山森林人家卫生管理制度》、《大巴山森林人家收费标准制度》等5个制度。加强安全、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建立培训常态机制。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以乡村旅游协会、厨艺协会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厨艺技能比赛和培训机制。组织动员大巴山森林人家经营户参加市、县乡村旅游专题培训和参观考察,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旅游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调动群众发展旅游扶贫产业的积极性。
——建立文明素质学习机制。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是搞好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以市民素质学校为载体,定期举办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专题培训班100余次,开展创评“文明礼仪村”、“文明礼仪户”、“大巴山森林人家诚信户”等活动30余次,该村先后被评为“普法先进村”,“平安建设示范村”;该村农户自发成立的钱棍舞、腰鼓、蒿草锣鼓、山歌联唱等表演队,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市场培育 打响品牌
旅游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知名度经济,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效益,宣传推介、打造品牌是关键。兴田村探索出一条集平面宣传、立体宣传、流动宣传于一体的营销推介之路,让“巴山原乡、中国亢谷”品牌走出城口、走向主城、走进全国。
借力媒体宣传。借助新华社、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龙网、重庆旅游网、城口电视台、城口报等县外媒体聚焦东安,在重庆主城成功开展了东安旅游营销活动。建立东安旅游专题网站,邀请县音乐家协会、市县摄影协会等到东安采风,建立城口音乐家协会东安分会,成功拍摄制作旅游微电影《大巴山的呼唤》和原创歌曲《东安欢迎你》。
加强活动载体宣传。邀请中央电视台在兴田村拍摄乡村大世界、重视传媒时尚频道部分知名演员到东安兴田村录制节目、开展群众互动活动。举办东安生态民俗文化游、东安镇民俗文化展演、消夏避暑东安旅游文化月开幕式、中国大巴山消夏避暑节东安旅游文化月系列活动,扩大东安镇兴田村村旅游影响力。
开展消费市场宣传。先后赴主城、达州、陕西等区县开展客源市场宣传推介活动,与旅行社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主动对接巫溪、陕西镇坪,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客源互送。
突出特色文化宣传。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收集整理
原生态山歌民曲、民间传奇,编撰完成《山歌组曲》、《东安民间故事集》;组建钱棍舞、蒿草锣鼓、腰鼓、山歌联唱的表演队伍等等;收集农村马灯、风车、犁头、锄头等农耕工具,整理传统农耕技术等;推出了刨猪民俗文化和生态美食“东安十八碗”,进一步提升了东安旅游的档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