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聚焦规模化、独特性、高品质,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把打造现代水产养殖新模式作为引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做活水文章,做大水产业,极大促进了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日前,在土桥镇高坡村18社金福淡水鱼养殖合作社,记者看到,业主张政与妻子一起察看鱼儿长势。“合作社现有5个内循环养鱼槽,预计每个鱼槽产值有3万斤。”张政指着鱼塘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采取内循环养殖模式,大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喂养多个鱼种,极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益。
张政介绍,因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倡导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池塘生态改造,越来越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大趋势。池塘内循环养殖将传统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相结合,坚持环保优先、质量优先原则,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革新为“生态式圈养”,也就是在流水养鱼槽中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
其实,张政的池塘内循环养殖只是我区大力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缩影。在庆隆镇远江水产养殖场,通过建设池塘工程化养殖系统,实施池塘鱼—稻生态循环模式、沉积物沼气化利用等举措,发展绿色循环渔业,基本实现了生态与生产兼顾、环境保护与渔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目标。60亩水面,年产商品鱼40多吨、鱼种5吨、水稻1.3吨,综合年收入达到45万元。
在围龙镇龙湾村洋沛养殖专业合作社,业主甘立星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将推行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今年1月投用的12个浮式微循环流水养殖槽是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淡水养殖技术,预计5年内将建成28个流水槽及配套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养殖槽中的饲料残渣和鱼粪通过回收后,成了优质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用于果蔬生产,实现了农业循环利用,有效维护了养殖区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甘立星说。
据区农业农村委水产站站长曾仁甫介绍,目前,我区正大力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健康循环式养殖基地15家,固定式养殖基地14家,浮式养殖基地1家。其中,包括推广池塘“80:20”技术、池塘“一改五化”技术面积1万余亩,池塘鱼—菜(稻、浮萍、水葫芦等)技术面积3000多亩,建成池塘工程循环养殖基地12个,建成养殖槽59口,面积达6500平方米。同时,我区还开展水库生态养殖,全区109座水库,全部实行生态养殖,即只投鱼种、不投饲料、肥料、渔药,为我区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绿色高效的路子。 (记者 曾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