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精准帮扶成效显著。但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现象,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甘于贫困、争当贫困”的不良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当前,全市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剩下的未脱贫群众,不仅是物质上的贫中之贫,更多是精神上的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中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一、当前扶志工作面临多重困境
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既有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等自身原因,也有部分扶贫政策缺乏正向激励、扶志扶智流于形式等客观原因。市扶贫办对万州、石柱、奉节、巫山、云阳5个区县扶志工作的专项调研结果反映,在当前扶贫扶志的基层实践中,突出表现为“三重三轻”:
一是“重物质,轻精神”。有些基层扶贫干部把扶贫帮扶简单理解为送钱送物和保障兜底,而忽视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和精神激励。
在对27名帮扶干部的问卷调查中,100%的帮扶干部都表示给贫困户送过1000—2600元不等的现金,但为贫困群众找工作的仅有2人,帮助联系和安排技能培训的只有3人。
一味送钱送物,反而助长了“等、靠、要”思想,甚至出现个别贫困户以“给差评”为要挟,向帮扶干部要钱要物的极端现象。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极其匮乏,扶贫夜校、农民讲习所等文化扶贫项目普遍缺乏后续资金支持,大多“空转”,被群众形象比喻为“扶贫只扶白天、不扶晚上。”
二是“重宣传,轻感化”。各地都把扶志扶智摆上工作层面,但大多停留在宣传造势和舆论引导上,缺乏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具体措施。
诸如“扶贫先扶志”“脱贫不等不靠”等宣传标语和海报专栏,遍布街头巷尾和村口要道,诚然这些宣传有一定作用,但没有真正触及贫困群众的灵魂深处,其感化和励志效果不明显。
还是在对这27名帮扶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仅有7名干部称在做贫困户的扶志工作,且都表示尚缺乏有效工作手段。
三是“重走访,轻疏解”。“干部走访、结对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各地抓得最紧的工作之一。但有的区县简单以走访次数和频率作为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的依据,而忽视了走访中解决群众问题的实际效果,尤其是与贫困群众的平等交流和情感沟通,导致“视察式”走访、“作秀式”走访层出不穷。
奉节县岩湾乡板仓村贫困户黄某,原本“好吃懒做”,且经常酗酒、家暴,其妻不堪忍受,悲愤离家出走长达半年。结对帮扶干部不惜牺牲周末时间,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疏导,成功将其妻劝返接回。黄某受此心灵震撼,从此“改头换面”,现已成为当地养猪大户,并被评为“勤劳致富模范”。
二、实施“精准扶志”的工作建议
扶贫贵在精准,扶志同样贵在精准。
每个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以及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每个精神消极的贫困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矛盾心结”,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哪一套教育、引导和激励措施能够适用于所有贫困户。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对“精准”的要求,结合各地扶志经验探索,建议切实推进扶志工作系统化,当前重点实施“精准扶志”行动。
所谓“精准扶志”,就是精准评估每一个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和脱贫意愿;精准设计一套引导主动脱贫的激励措施和帮扶方案;精准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兼扶志的主体责任和成效考核。
通过“点对点”的精神扶贫,解开一个个精神贫困的“心结”,真正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思想、观念和信心扶起来,进而“以点带面”,逐步培育贫困地区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用“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具体实施中,把握“六个精准”——
一是扶志对象精准。通过深入摸排走访和专业心理咨询,按照一定评定标准,对每个精神消极的贫困群众作出科学有效的精神评估,以A、B、C、D四个等级进行分级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档立卡”,建立扶志工作台账,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通过对扶志对象的精准识别,确保扶志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扶志措施精准。根据对每个贫困群众精神状态的评估分析和脱贫意愿的精准识别,结合其致贫原因和脱贫计划,“一户一策”制定以奖代补、技能提升、励志教育、心理疏导等扶志措施。
尤其是改进帮扶方式,在落实保障性政策基础上,更多采取激励性、开发性扶贫措施,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改补为贷、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主动融入当地产业发展,形成“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是扶志榜样精准。精准扶志离不开榜样的力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批脱贫致富先进典型,避免刻意“塑造”的致富带头人“只致富”“不带头”,没有联动效应。
以支持本土青年人才回乡创业为重点,在创业培训、项目资金、贷款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让他们在扎根家乡、开拓进取中发家致富,以身边鲜活的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深受触动、见贤思齐。
四是扶志队伍精准。扶志重在扶心。面对贫困群众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既要用心用情,更要专业精准。只有与贫困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疏导其解开贫困的“心结”,才能扶起脱贫的“志气”。
目前,基层扶贫一线普遍缺乏熟悉心理疏导、善于心灵沟通的扶贫干部。应大力培养、引进、配备专业人才,为每个驻乡驻村工作队选配一名经验丰富的“扶志导师”。同时加强结对帮扶干部的扶志能力培训,提高其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心理疏导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扶志责任精准。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扶志责任明确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驻乡驻村工作队,分解到每一个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细化到每一个具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
同时将扶志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引导区县将工作重心向“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转移。
六是扶志成效精准。科学制定一系列扶志成效指标体系,通过考核评比和督促检查,确保扶志成效真实,且经得起检验。
在脱贫攻坚目标体系中明确:到2020年,基本消除有发展能力和条件、但一味依赖政府救济,子女条件优越但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以不脱贫为筹码与帮扶干部讨价还价、甚至胁迫其违规帮扶等不良现象,防止出现越扶越懒、越扶越贫的“政策型懒汉”,确保“精准扶志”取得实效。(编辑:刘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