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辽县幅员面积218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235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经过2019年最新一轮动态调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03户4626人,已实现脱贫1773户316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86%下降到2018年的0.57%。2017、2018连续两个年度被省委、省政府非贫困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为“好”的等次。
夯实主体责任 着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坚持高位推动。东辽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以及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细化分解任务,确保责任落实。东辽县严格实施《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包保部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细则(试行)》,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绩效考核,作为干部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工作落实。
强化包保覆盖,做到真帮实扶。东辽县了下发《东辽县非贫困村包保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214个非贫困村落实了包保单位,做到了包保全覆盖。县级包保领导和县直包保部门细化责任分工,坚持定期深入贫困村调研指导,为包保村协调争取各类扶贫政策,因地制宜落实产业扶贫项目。
深化产业扶贫 切实拓宽增收致富空间
推进“政府+企业+市场+贫困户”的政企合作扶贫模式。2016年,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金翼集团出资2000万元,共同成立吉林众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了覆盖全县所有贫困人口的年存栏72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扶贫项目。目前,已完成了泉太镇德智村、安恕镇关门村、泉眼村3个百万只蛋鸡标准化基地建设。2016年以来,已向全县贫困人口分红1160万元。同时,援建贫困户危房29户,帮助21个贫困村实现有线电视安装全覆盖。
推进“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式。2016年以来,泉太镇老营村、安恕镇李趟村等8个贫困村建设食用菌大棚101栋,通过实施黑木耳、大球盖菇、香菇等食用菌项目,为贫困村497名贫困人口分红55.44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1116元。食用菌种植扶贫项目,还为贫困村农户提供了5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1800元以上。
推进“金融资本+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联盟扶贫模式。东辽县积极与九台农商行对接,创新实施了九台农商行、长春国信集团、东辽县金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东辽县金州乡双福村和大度村共同参与的扶贫联盟项目。扶贫联盟扶贫模式的深入实施,加快推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
注重民生保障 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着眼长远,分类施策。东辽县深入实施健康扶贫计划,落实“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四减免,先诊疗、后付费”扶贫措施,家庭医生签约率实现100%,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慢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
强化保障,应助尽助。东辽县认真落实“两线合一、减量提标”,农村低保标准由3134元提高到3950元。全面落实“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为2653名适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了养老保险,确保适龄贫困人口脱贫,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
多措并举,夯基固本。在2016—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14户基础上,2018年完成改造586户,全部实行政府兜底,确保了贫困户住房安全,259户彩钢房已全部完成改造及转移安置。东辽县还投资1391万元,在28个村组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村危桥、老旧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
激发内生动力 持续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决心
抓扶志,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东辽县通过县电视台《脱贫攻坚在行动》等专栏节目,定期向群众宣传扶贫攻坚的各项政策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21个贫困村开展文艺巡演,开展扶贫政策有奖问答,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效果良好。
抓扶智,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东辽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治本之策,印制了《新型农民素质培训读本》,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抓扶治,提升贫困村村风民风。东辽县坚持将扫黑除恶与乡村有效治理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