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咱们村里的“新农民”

2019-10-14 10:19:06  来源:新华社

从农村职业经理人到土地入股的“农股东”、从“网红”推销员到操作农业无人机的“机手”……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职业、新“农人”在广大农村地区遍地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

金秋时节,新华社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等地采访发现,“新农民”在乡村不断涌现,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发展有了更多生力军、农业进步有了更好的“接班人”。

“田把式”变身“职业经理人”

深秋的辽宁东部山区,层林尽染。在鞍山市唐家房镇的农场里,42岁的桂永帅正和50多名当地农民一起采摘葡萄。

走进农场中一座充满科技感的农业大棚,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实时监控着果树的长势,也监督果农不能在果树上喷洒农药。

桂永帅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田把式”,靠着勤奋和头脑灵活,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种田能手。到了桂永帅这一代,他觉得种田不能只靠出蛮力,还要懂技术、会经营。一边经营着300多亩果园,他一边到全国各地取经、求学,成为高级农业技师并被评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如今,桂永帅建起了鞍山市第一家富硒农业产品基地,目前种植有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六大品类、四十多个品种,年产值达600多万元。

富起来的桂永帅开始谋划更大的产业发展,他通过传授技术、回购农产品、搞农产品深加工、互联网销售等方式,带动鞍山地区680户贫困户、320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成为他们的“职业经理人”。

和桂永帅一样,赵洪也是一名“职业经理人”。作为黑龙江省桦川县星火乡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聘请的“田间职业经理人”之一,他负责管理1000多亩的水田,被称为合作社的“大管家”。平时,赵洪指挥一些临时工育秧、放水、施肥等,有时自己也要下地干活。

前些年,赵洪自己种水稻,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2010年开始当上“田间职业经理人”。

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和过硬的种植技术,是赵洪“吃饭的本钱”。这两年,赵洪管理的水田,亩产都比预期提高10%左右。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超过1500万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土地“农股东”:分红做工两不误

“好吃又好看”的蓝莓,在扮靓荒山荒坡的同时,推动着安徽省怀宁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助民增收,振兴乡村的“幸福果”。

“2012年,我们以谷泉村三个村民组的200余亩山地为基础,农民用公司支付的5年土地租金入股,公司按总股本100万元进行折股量化,共同组建公司。目前有32位农民成为公司股东。”盛丰生态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求说,除了分红收入,农民通过在蓝莓基地打工,一年还能挣一万多元。

众多蓝莓企业带动当地贫困户学习技术、参加生产,拔掉“穷根”。“蓝莓产业带动怀宁县15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怀宁县农委蓝莓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朱能益说。

吉林省榆树市天雨种植合作社成立仅五年,已成为经营着大豆加工厂和近千公顷土地的大型农民合作社。2014年,榆树当地农民丛建和几位农民共同出资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以现金或农机入股,并严格按照出资额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成员王晶达说:“自己给自己打工,玉米收货的时候,车上掉下一穗玉米,大家都要捡回来,每一穗上都有自己几粒籽儿。”

现在,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从播种机到植保无人机,再到收割机,各式先进机械一应俱全,经营土地近千公顷。去年,合作社还注册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建起了大豆加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

据了解,截至2019年9月,我国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已由2015年的7省7县扩大到14省100多个县。土地经营权入股让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要素,让农民分享到了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农民“网红”“飞手”,掀起别样“乡土热”

“大家好,我是乐文秋,今天带大家一起去挖葛根……”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脚下的下巩村,村民乐文秋头戴草帽,身穿军绿色工服,斜挎箩筐,扛着锄头,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对着手机镜头做直播。

七年前,乐文秋胃部手术,因病致贫。病好后,他开始种起猕猴桃、八月瓜,同时也贩卖一些山货。2017年,乐文秋参加当地政府开展的互联网电商培训,萌生了在网上卖山货的想法。

从在朋友圈叫卖到拍短视频推销,再到在镜头前直播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乐文秋逐渐成长为一名“网红”,被粉丝们亲切称呼为“秋叔”。他很快就尝到了“流量创收”的甜头:过去难卖的山货在网上成为抢手货,一年内销售额达三四十万元。

“我把网友们带到大山深处,带到农民家里,把原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吃得放心。”他说。

自己致富后,乐文秋还成立了一个种养专业合作社,既帮村民卖土鸡、原生态大米等,又聘请贫困户收购、包装山货,帮助他们脱贫。下巩村75岁的村民乐满云说:“现在,家里的土鸡和鸡蛋不愁卖啦,今年我又养了些鸽子。”

42岁的江西省余江县洪万村农民辛建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在村民们眼中,她是个会开“飞机”的“能人”。辛建英开的植保无人机能装载10公斤药水,飞行一次可完成8亩多稻田的作业量。

从只会做饭带孩子的农妇变身帅气的“飞手”,从传统人工耕作模式晋级到高科技耕作模式……辛建英的变化始于村里合作社购买的13架植保无人机。辛建英告诉记者,“飞防队”不仅解决了合作社面临的劳动力紧缺难题,也为“飞手”们带来可观的收入:“一年忙几个月就有2万元进账。”

和辛建英一样,江西省新干县的“70后”农民邓建军也是“飞手”,与以往的“老把式”农民教年轻农民种地不同,他带了一批“60后”的“学生”。科技赋能让年轻农民成为“师傅”,如今他的“学生”也成为“飞手”活跃在田间。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截至2019年初,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计划今年还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记者牛纪伟、孙仁斌、姚子云、 王建、王菲、薛钦峰、王君璐)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