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产业包围的木屋 摄/李诗素
郁郁青山、潺潺溪流、青瓦木屋、百年老树……让黔江区鹅池镇社溪村这个不足900人的村子宛如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处处展现出原生态的古朴美。在这个被誉为“长寿村”的世外桃源里,90岁的老人跑零摊、赶乡场,80岁的老人还能农耕……
老搭档都是寿星
今年已90岁高龄的老人万治祥以前是社溪大队的大队长,现在是鹅池集镇的常客。“这老年人赶的不是耍耍场,他在集镇上摆摊卖些针筒麻线的小生意,场场都来,还从不坐车。他不仅跑摊赶鹅池,还赶学堂、石家等乡场。”村党支部书记王友江说。万治祥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或黔江城区务工,他的集镇小生意并不是因为子女不管他,而是把赶场当成一种健身。小杂货卖完后,他还亲自到城里进货,也顺便将亲手种的新鲜蔬菜带到城里给儿孙们分享。
91岁的张世益老人是以前的大队会计,子女都在黔江务工,过不惯城市生活的张世益每次被子女接到城里玩上几天就要赶回村里。平日里,他都是自己打扫家里室内外的卫生、清洗衣服,手脚麻利地收拾家务。“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老有所养。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油茶、瓜蒌、蚕桑、水果产业上千亩,美了村庄又挣了钱,哪有不高寿的哟。”张世益说。
万治祥和张世益的老搭档程良富老人是以前的大队出纳,他和老伴吴西莲今年也都是90岁的高龄了,夫妻俩总说,“老家的山好、水好、空气好,平时干点轻松活能锻炼身体,有助于健康。总之,住在老家心才踏实!”
如今,村里的水泥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也引进了家家户户,夜晚的路灯照亮了回家的乡路,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老人们都不舍得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家。
天然氧吧润古寨
社溪村是一个山大人稀的村落,是大自然赏赐的天然氧吧,整个夏季平均温度在28℃左右,晚上还要盖凉被。村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30余人,他们都能劳动,在自家的责任地耕种农作物和蔬菜,喂猪养鸡,供自己及城里务工子女的生活所需。
“我们村里目前有瓜蒌和油茶两大产业基地,务工的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能挑能抬、能跑能动,一般年轻人干活还没得他们上劲。”王友江说。
为什么村里的老人都这么老当益壮呢?答案是因为生态环境好。社溪村全村幅员面积6.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4.3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近年来,相继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全区实施生态立体农业行动,让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9000个以上。
“生态环境+居住环境+自然气候”是当地村民长寿的根基。在社溪村流传一个说法:60岁算是小弟,70岁才正得力。
“我们这里被绿水青山包围着,空气好。人们平常吃的粮食、蔬菜、水果是自己种的,猪、鸡、鸭是自己养的。住的房屋是老式木房子,天楼地枕不潮湿,有这些好的条件,人不想长寿都不行!”张世益笑着说。
社溪村全村目前有老式木屋89栋,100年以上的桂花树、油茶树、核桃树、香樟树、柏香树等古树100余株。每一大栋木房子都是老年人在坚守,这或许也是一种乡愁。
清泉淌出长寿传奇
社溪村并不是大山大沟,视野十分开阔,于是成就了村民开阔的心胸。
放眼望去,村里除了良好的森林植被,还有多口泉眼,外流的泉水汇集成10余条清澈溪流,社溪也因此而得名。
这汩汩流淌的天然泉水还流淌出一个传奇的故事。
那是大集体时,当地一个叫万明宣的人年近花甲,一病不起。就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亲戚朋友及周围的邻居来探望他,问万明宣还有哪些事要交办的,万明宣弥留之际吞吞吐吐地说:“没有,只是想喝一口杨柳沟老水井的凉水。”
当时,前去探望的邻居李绍云找来一个军用水壶,跑到离万明宣家5里路远的杨柳沟凉水井打回一壶凉水。
李绍云揭开壶盖,把凉水倒进茶缸里,慢慢喂给万明宣喝。没想到连续喝了两茶缸凉水,万明宣竟然坐了起来,说:“这水莫倒了,我等会儿还喝!”
两茶缸凉水下肚,让一个即将走进生命尽头的人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这一“活”便到30多年后才离世,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证了这一“奇迹”。
“这里的水源是没得说的,我一年四季都是喝凉水,就连赶乡场水壶里装的也是从井里打来的凉水。”万治祥老人说,他身体硬朗,与当地的水源也有一定关系。
说起长寿,村民们都自豪地说:“几年前,我们村曾有过3位百岁老人同健在的奇迹。”
社溪村的天然泉水富含有哪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没有专家进行过检测。但是,当地村民都把长寿归功于泉水。如今大部分村民都还保存着喝井里凉水的习惯。
或许生活美、心胸宽、爱劳动、植被丰、水源好,就是长寿村的密码。
记者:刘茂娇 李诗素